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对我来说,音乐犹如恋人。在喧嚣的尘世间,闲坐沙发,泡杯香茗,透过从窗棂射进的暖日,独品经典之作,让心灵被潮水般的音乐涤荡,被美好的情感拥抱,浮想联翩,如痴如醉,真乃人生一大享受!
音乐反映人类的精神需求,表现生活的喜怒哀乐。当触及到心灵的某根琴弦时,使人产生共鸣——
音乐是人生旅途的充电器。记得当知青那阵,艰苦的生活曾令我们一度迷惘。一天开荒归来,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忽然,山那边传来一阵飞扬的笛子独奏,仿佛闷热的天空中送来的一丝凉风。啊,是《扬鞭催马运粮忙》!那嘹亮欢快的曲调穿过胶林,飘洒在青山绿水之间。我不禁为之一振,疲劳顿消。
音乐是心灵深处的慰藉。当夜阑人静,月冷风清, 愁肠百结,是一曲奥地利作曲家克莱斯勒的《爱的忧伤》穿透我的心。那饱含深情的旋律,散发着清丽与温婉;那抑扬顿挫的音调,交织着温馨与伤感;那如泣如诉的琴弦,倾注着私语与悲泣。乐曲诠释着作曲家对爱情的理解:真正的爱情,美满中不免会有坎坷,失意中亦不乏会有甜蜜。
音乐是民族精神的辐射。我到过芬兰。在那里,据说人们可以不知道谁当总统,但无人不知被称为“芬兰音乐之父”的西贝柳斯(公元1865-1957年)。他的100多部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浓厚的民族特色。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司机特意播放一段西贝柳斯的代表作——交响诗《芬兰颂》。乐曲嘹亮高亢,雄浑有力,表达了在沙俄独裁统治下受尽凌辱的民族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乐声随着车窗外诗意的田园、湖泊和森林流淌……我不由得联想起我的祖国的历史,真切地领略到那份感动。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瑰宝。音乐很美,听音乐的感觉更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台古老的留声机和胶木唱片,让我第一次接触了贝多芬、莫扎特、肖邦、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等被尘封多年的西方古典音乐作品;九十年代初,又节衣缩食鸟枪换炮,买来了组合的音响设备。那高音明亮、中低音饱满浑厚的乐声,像滔滔的白浪拍崖,飞溅的浪花追逐,在小小的客厅奔腾。我不敢妄称“发烧友”,实际上我对音乐的理解很肤浅,但我喜欢!几年前,在星海音乐厅聆听渴望已久的世界顶级的费城交响乐团的演出,那精湛的技艺、宏大的气场,波澜壮阔,激越澎湃,令人荡气回肠,大开眼界!
音乐宛如色彩斑斓的鱼群,千姿百态的珊瑚,矫健翱翔的海鸥,悬挂天际的帆影,给人灵感,使人奋起。懂得音乐的人,更懂得生活。愿一生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