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马年话马: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人马情”

2014年01月30日11:59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马年话马: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人马情”

  新华网呼和浩特1月30日电(记者于嘉 阿斯钢)“马上幸福”“马上有钱”……中国农历马年将至,人们用“马上体”互致祝福,在虚拟的马背上寄托美好愿望成为中国新近流行的文化现象。而在现实的马背上,被誉为“马背民族”的蒙古族,千百年来用亘古不变的方式表达对马的热爱与情谊,令人敬佩、感动。

  驱车行驶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上,公路两侧时而可见悠闲吃草的蒙古马,或是四野奔腾的马群。

  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距北京公路里程约320公里,古时享有“皇家御马苑”的美称。虽然皮卡、面包车等现代交通工具走入寻常牧民家,肩负运输、军事等功能的马匹光荣下岗,但当地人对马的热爱丝毫不减。

  在贡宝拉格苏木布格丁嘎查(村)的草原公路上,奔驰而来、横穿公路的马群挡住了记者的去路。这些马有的枣红、有的棕褐,肌肉棱角分明,马蹄扬起的沙尘久久难散。离马群百米开外,是一名骑着摩托车的牧马人。记者驾车紧随其后,便来到一处宽阔的马圈。

  这位37岁的蒙古族汉子叫都布兴,他家养了20多匹蒙古马,虽然卖掉一匹马可获得近万元收入,但他每次卖马都像割肉一样心疼。

  “这些马都跟我很有感情,去年卖了2匹,要是光为赚钱,还可以卖更多。”都布兴说,“我从小就喜欢马,现在一看马的样子,就能知道它是饿了,还是渴了,相处久了,还能知道它们不同的性格。”

  都布兴话音未落,他美丽的妻子莎如拉起身展示精心绣制的蒙古马鞍十字绣,附和着丈夫的话。

  据都布兴回忆,2013年春节前的一个大雪夜,他陪刚刚出生的小马驹呆了几乎整整一夜。“因为天气冷,母马下奶慢,小马驹出生两小时才吃到第一口奶,又过三四个小时才站起来。我就一直在马圈旁边悄悄守着,担心小马驹出事。”

  都布兴的经历让人联想到蒙古族马头琴诞生的传说——《苏和的小白马》。

  每天定时牧马、饮马,有时为了保证小马驹顺利出生而守夜,成为都布兴生活的主要内容,休息时间也被经常占用,但他认为值得。

  “我爱马,它们也给我回报,那达慕大会的赛马,我的马得过一、二、三名,非常争气。”都布兴说,“这就是蒙古族的精神,敢闯能冲,我跟它们在一起,生活也很带劲。”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贡宝拉格苏的牧民几乎都养马、爱马,少则养四五匹,多则养上百匹,并把马看做家庭里的一员,还常给它们起上寓意深远的人名。

  步入牧民的房屋或蒙古包,墙壁上除了挂着马的照片,许多人还会在屋内显眼的位置摆放一把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民间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音色或悲凉、或振奋,在当代文艺演出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对于居住在草原深处的蒙古族牧民而言,马头琴被认为是马的化身,可用它抒发情感、沟通心灵。

  听说不少牧民的马头琴都是从当地一名制作“能手”那里买来,记者便慕名来到贡宝拉格苏木后瓦窑嘎查,拜访这名马头琴制作技艺高超的匠人——38岁的刚苏和。

  走进10平方米的工作室,刚苏和正在电锯旁专心致志地工作。墙壁上悬挂着3把粗具雏形的琴杆,马头、鬃毛和眼眸的纹理仍待精雕细琢。

  “我从小就喜欢马头琴,会弹,也了解它的构造。10年前去锡林浩特市向一名老师傅学习马头琴制作技艺,也算是实现了小时候的愿望。”刚苏和说。

  2004年他从锡林浩特回到家中开始制作马头琴时,由于没有名气,几乎无人问津,他虽为此苦恼,但从未放弃。后来,一支乌兰牧骑文艺队在当地演出时试用了刚苏和制作的马头琴,其音色、音质得到称赞,便口口相传,越来越多人慕名购买。现在,他的马头琴还销售到400多公里之外的呼和浩特。

  刚苏和说,2013年,他精心制作的37把马头琴已经全部销售一空,这给他增加了10万元的收入。

  “蒙古族木马年查干萨日就要到来,我对新的一年充满了信心,想制作更多的马头琴。”他说。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