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竹马,坐木马,娃娃们玩得好惬意。 高云慧 绘
我是个上了年纪的老南京人,在马年来到之际,不禁翻起了很多留存在脑海里的马故事记忆,这些人和事有的虽时隔久远,回味起来却蛮有趣的,特说出来跟大家同乐同乐。
唱儿歌《骑马骑马颠颠》
旧时,大人常在外奔波讨生活,难得跟子女见上一面,因此见面后相当亲昵。
老南京有首童谣叫《骑马骑马颠颠》就非常有趣,溢满了亲情。娃儿双腿骑坐在父母大腿上,大人边逗弄儿子,边抖动双下肢,朗朗唱道:“骑马骑马颠颠,颠到丈人家前,丈人丈母不在家,推开窗子望见了她!”
嘿嘿,来拜望“泰山”虽没见到,却看见准“媳妇”了。听家母说,小时候笔者坐在她的大腿上,她哼唱着《骑马骑马颠颠》,我随和着唱,开心极了!
玩游戏“骑竹马,坐木马”
以前,南京小娃儿的玩具很少,常常就地取材,找个任何物件就能当玩具玩起来,像“骑竹马”就是一例。
所谓“骑竹马”,就是用一根半人高的长细竹棒当做“马儿”,玩的时候把它斜“骑”在胯下,边跑边大声呼叫,有时还排成队列地你追我赶,直疯得大汗淋漓,相当有趣。
还有一种 “坐木马”游戏,这是供上幼儿园的小孩骑玩的,前后摇摆的“木马”是一具刻成马头状,小儿可骑坐在上面前后摇晃的“玩具”,骑在上面来回反复,十分惬意, 幼儿们边扶着“马头”边不停地摇摆,很得娃儿们欢喜。
“猴”马车,挨马鞭
上世纪40年代,马车还是南京城内重要的交通工具,不仅大马路上有载客站台,街巷中还有出租马车行驶。门东大油坊巷有一家马车行经营此项业务,也为一些顽皮的“皮猴子”(男娃)创造了“猴”马车的条件。
载客马车的驭手(车把式)高坐在车前方,他一勒马扬鞭,“嚯”地一呼叫,车便启动前行了,这时,“皮猴子”们便会乘车未移动之际在车后纵身一跃,“猴”(抓吸)在横杆上,于是便随车优哉游哉地“云游”各处,不需花一分钱便玩到很远的地方。
不过,可不能有闪失,若被驭手发觉,小屁股就有挨马鞭子的遭遇,被打得皮开肉绽,而且,一旦从车上掉下,后果更不堪设想,所以父母对我们三令五申,绝对禁止玩此危险游戏。
穿马褂、马甲、马靴显时尚
旧时,不少有钱的男子常会在身着的长袍子(长衫)外再加一件对襟短罩褂,冬黑夏白,结盘丝扣,质地为挺括的呢料或纺绸,名曰“马褂”,这是一种隆重场合才穿的正装;后来时新改穿西服了,西装内往往会衬一件“马甲”,这种精致的背心也是正式场合时才穿的服装。
还有一种系带子或扎皮带的长筒皮靴也很时髦,它筒长可及膝盖,名曰“马靴”,很多年轻人都爱穿,都属穿戴上跟马有关的时尚装束。
泮宫马戏团吸引小娃儿
小时候,我常会约上两三个小伙伴去夫子庙泮宫玩,一走到文德桥顶,就听见“打打的”、“通通哐”的鼓号声飘入耳中。
由于进泮宫玩不收门票,只要天晴,一进去就像钻到“万花筒”中,处处吸引眼球:甩石鼓子的、打拳的、耍猴的、舞大刀的、看相卜卦的、拔牙卖狗皮膏药的……样样好看。
最吸引人的则是外地来宁的马戏团,阵容强大,人多势众,除大幅彩色广告上画着形态各异的马、虎、狮和露大腿的“美女”外,门口还站有三四个号鼓手在打洋鼓、吹洋号,声嘶力竭地招徕看客。
不过,你若不买票,就休想踏进马戏场半步。马戏场四周圈着厚厚的布帘和芦席,任你怎样寻觅也钻不到半点空子,只有眼巴巴地望洋兴叹的份儿。
焚纸马,燃爆竹
旧时,老南京人过年还有一种“燃爆竹,焚纸马”习俗。当年大油坊巷就有家纸扎店,春节时他家不扎彩灯,专门扎制纸马出售,以供邻里人祭祀之用。
清人夏仁虎《岁华忆语》说:“士大夫家男妇具章服。祀天地于中堂,炽炭于盆,供则香茗,或发糕。……长幼毕集,主祭者奠铭于檐下,焚纸马,燃爆竹,其状至为虔敬,盖取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之意也。”由此可知,该民俗在南京已有相当年代了。
老南京记忆中有关马的故事还有很多,像看打马掌、挖马齿苋、观马派(马连良)戏、瞧马娘娘(明太后)大脚印……皆是,可谓不胜枚举。(黄肖耆)
(来源: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