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邮筒旁等了约20分钟,没有发现一位市民前来投信,邮筒显得非常冷清。 王良珏 摄
日前,家住清城区北江二路的徐先生来电称,春节期间打算给湖南的朋友寄张明信片,想在家附近找个邮筒。结果在周围转了好几圈,都没发现邮筒的影子。最终在问了多位朋友之后,徐先生才找到位于银泉北路的邮筒。无独有偶,在清远市政府信箱里面,也有市民来信要求新城区要设置街道邮筒,以方便老人寄信。
对此,清远市邮政局表示,根据行业标准相关规定,目前在清城区范围内已设立邮筒(箱)25个,今后将持续加大信报箱群建设资金的投入,力争各小区、楼盘实现寄、投一体化。此外,拟近期向城管、规划局等相关部门申请,在赢之城正门(连江路)外的邮政报刊亭处设立一个邮筒,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南方日报记者 魏金锋
记者调查
一天只有两封信 邮筒大多“吃不饱”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银泉北路邮局,发现该处邮筒上面显示每天开箱两次,时间分别为早上11点和下午4点。记者在邮筒旁等了约20分钟,没有发现一位市民前来投信,邮筒显得非常冷清。
虽然写信的人不多,不过市民平时收信的情况相对较多。市民王女士说,她有时在消费过程中会留下电话和地址,部分商场会邮寄一些服饰的宣传册,刷信用卡消费每个月也会收到账单。王女士表示,她一般都是留单位的地址,因为白天自己上班不在家,而且家里没有信箱,怕收不到。
有投递员告诉记者,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现在大家的交流方式和交流习惯都已发生明显变化,有写信习惯的市民越来越少,邮筒“吃不饱”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
“有的时候一个邮筒里一天也就只有一两封信。春节期间,寄信的市民会稍微多一点。”投递员表示,邮筒里信件的多少与邮筒设置的地点及时节有很大关系,“一般设在学校附近的邮筒信件会多一些,到了元旦、春节前后,由于很多人要寄贺卡和明信片,邮筒就会天天爆满。”
记者走访还发现,不少邮筒周身贴满小广告,邮筒偶尔被投进了广告纸甚至废旧的银行卡。“邮筒成了垃圾篓。”一位街坊说。
市民声音
邮筒难觅不方便 寄信只能跑邮局
采访时,也有清远市民向记者抱怨寄信不容易。“虽然通讯发达,可是要寄资料等就非得找邮局、找邮筒。可是经常走了几条大街都找不到邮筒的踪影,费了大半天时间找到邮政局门口的邮局,才把信寄出去。”
旧城一家汽车修理店的张师傅也感觉身边少了邮筒。他说,现在许多人似乎淡忘了书信这一通讯工具,久而久之,过去城里常见的邮筒日渐稀少。多年来他已经习惯了每月都给家里寄信,但总觉得现在寄信比以前麻烦,“邮筒不好找”。
记者随机对10名市民进行了调查采访,有8位市民表示,现在几乎不写信;只有少部分人表示,平时不写信,只有在新年时寄很多贺年卡。“因为平时下班时邮局也都下班了,所以会把很多个新年贺卡一起塞进邮筒,只有那时才会寻找邮筒。”
部门回应
清城区已设邮筒25个 拟在赢之城正门增设
清远市邮政局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邮政普遍服务》行业标准相关规定,目前在清远清城区范围内已设立邮筒(箱)25个,市民政局附近邮筒(箱)有连江路建北大厦、连江路建设银行、银泉路邮政支局等,已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要求,于2011—2013年度在清城区范围内对未安置有信报箱群的旧楼盘、小区等补建信报箱群12656户,每个信报箱群基本都预留一个“寄退信格口”,主要方便用户的寄、退信使用。目前,市民政局附近信报箱群设立地址有:司法局宿舍、法院宿舍、公安局宿舍、10号区17、18幢(单体楼)、10号区33、34、37幢(单体楼)等。
清远市邮政局表示,2014年、2015年将持续加大信报箱群建设资金的投入,力争各小区、楼盘实现寄、投一体化,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用邮需求在街道安放邮筒涉及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许可审批。已对来件中反映的情况进行实地勘查,民政局距现有的银泉邮局、建北大厦户外邮筒确实有一定距离。为方便周围居民及单位用邮,拟近期向城管、规划局等相关部门申请在赢之城正门(连江路)外的邮政报刊亭处设立一个邮筒,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用邮需求。
争议
该不该增加邮筒?
不少市民认为,原本作为便民服务设施的邮筒,如今已经没有多大的作用。市民刘先生说,邮筒信件减少的原因与现在通讯发达有关,写信已不再是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手段,这些设立在大街上的邮筒,无法给相关部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甚至还会造成亏损,应该让这些邮筒自然消亡。
在清远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陈小姐说:“我现在一年都不会寄一封信,手机、e-mail、微信随处可用,信息很畅通,过年过节也是用手机短信发祝福,有没有邮筒对我来说无关紧要。”
也有市民认为,尽管现在通信手段已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是还是有人要写信、寄信,便民邮筒不可少。“我的高中同学在另一个城市上大学,我们之间经常通信,觉得很多话还是写信说比较好,通过邮筒寄信方便一点。”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小汪这样说。
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位清远市民,假设有一天亲笔书信这种方式被完全淘汰,大多数市民表示十分可惜。他们觉得虽然现在的通讯手段很发达,却总觉得少了鸿雁往来那种浓浓的人情味。
建议
何不设计“导邮”地图?
如何解决邮筒遇“冷”的现象?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邮筒很难减少,因为邮政营业网点在陆续增加。而且我国《邮政法》第二章明确规定:邮政企业应在方便群众的地方设置邮亭、邮筒等设施,或进行流动服务。所以邮筒不会减少,更不会取消。
该业内人士表示,尽管现在通讯工具很发达,但对有些市民而言,信件往来依然不可替代,邮筒的作用还是很大,“现在传送信息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邮筒作为基础服务设施,它所起的沟通与桥梁作用仍必不可少。”
针对邮筒难找的问题,有市民建议,有关部门不妨考虑设计一份详尽的“导邮”地图,张贴在一些公交车站点边或居民生活小区,上面标明各区的邮政编码、邮政局所乃至邮筒的具体方位等,并且及时更新,以方便市民寄信。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