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河南农民张满堂和他的“草根艺人之家”

2014年02月14日18:03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河南农民张满堂和他的“草根艺人之家”

  新华网郑州2月14日电(记者刘金辉、桂娟、兰熙)60岁的河南宝丰县农民张满堂花光家底自建12间房组成“草根艺人之家”,每年正月十三马街书会前后免费接待上百名草根艺人,在传统曲艺受冷落的形势下,他用摄像机记录上千小时的曲目留作资料,他害怕这些老朋友再也不来这里,他害怕传承700年的马街书会民俗断送在他这一代人手里。

  马年正月十二,还未到张满堂家,吹拉弹唱之声已传入耳际。在一个6间房打通的大房子里,中间过道两边是席梦思床垫铺成的地铺,50多位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的艺人挤在这里,房子的尽头有个学校讲台大小的“舞台”,四名艺人正在表演河南坠子,这是“草根艺人之家”最大的宿舍。此外还有2个宿舍,包括一个女艺人宿舍。

  在宿舍旁边的一个棚子里,三口大锅已煮好了面条,艺人们正在排队打饭。“今天一天都在不停地下面条,不论点,来一波人就下一锅面,先让他们填饱肚子再说。”担任厨师的张满堂妻子说。

  “我这个地方就像一棵大树,艺人们每年这个时候就会像候鸟一样路过、栖息在这里,这也是一年中我最高兴的时候。”张满堂说。

  每年从正月初十开始,张满堂一家就开始忙活着打扫卫生、晾晒床铺、被褥,采购食物等来迎接他的艺人朋友。

  张满堂家里的这些草根艺人,都是全国各地土生土长的农民曲艺表演者,曲艺形式很多,包括河南坠子、道情、三弦书、大调曲子等,以前都是走村串户,为家里办喜事的、厂矿企业或赶庙会等获取报酬,其中马街书会就是一个重要平台,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都会像朝圣一样来这里,老话讲“来马街书会走一趟,可以吃半年”。

  但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经济发展、文化产品多样化,前来马街书会表演的艺人逐渐减少,他们的收入骤降,很多人纷纷改行。统计数据显示,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来马街书会表演的艺人大多为300棚到500多棚之间,从1987年开始逐渐减少,最少的2005年只有82棚。

  从小爱听书的张满堂感觉到了这种变化,“好多曲子再也听不到了。”他说,从2004年开始他用半年多的时间走访了几十名艺人,发现他们很多人转行了,没转行的则生活艰难,而许多口口相传的曲子正在慢慢消失。

  “我还拜访了当时已近80岁的河南省曲协名誉主席赵铮,他也很担忧,语重心长地让我们想办法留住这些艺人,不能让马街书会散了,我当时很受触动。”张满堂说。2004年下半年,他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底,在他家的田地里盖了12间瓦房,购买了床垫、被褥,每年可以容纳120人免费吃住。

  张满堂的老朋友,来自河南方城县的河南坠子艺人邱建国已来马街书会30多年了,“草根艺人之家”建成后的第一年他就开始住在这里,“这个地方虽然简陋,但每年都能免费吃住,我们都很感激老张。”

  “这不算什么,我们村本来就有接待艺人的传统,我做这些比发大财还快乐。”张满堂说。他现在正在做另一件他认为更重要的事,那就是用摄像机记录艺人们的表演,目前已录了上千小时。“好多曲目都是口口相传的,我把它们录下来,再找人整理下来,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能丢了。”张满堂说。

  采访中,张满堂三度落泪,他为艺人们生活的艰辛落泪,为老祖宗的东西得不到传承落泪,为民间曲艺的衰落而落泪。“我真的太爱这些曲艺了,太爱马街书会了,真的不想让这么好的东西消失了,只要我还能动弹,我就会把这些事一直做下去。”他说。

  目前,宝丰县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来帮扶前来马街书会的艺人,通过送曲艺下乡的方式让各个单位购买艺人的表演,这样既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到传统曲艺表演,也能使艺人们获得一定报酬。

  “我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让这些民间艺人都能吃好住好,让他们有好的待遇,这样就会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些宝贝就能传承下去了。”张满堂说。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