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飞细致地为史娟宝老人梳头。
吴顺利 摄
本报记者 黄勇娣 通讯员 王理亚
在金山工业区,一些搬进城镇的老年农民如今也有了免费“保姆”,而争相为他们提供助老服务的,正是以前还曾对此感到难为情的村民……在郊区城镇化过程中,农民除了要经历居住地点的变化,还要接纳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从乡村到城镇的快速变迁中,老年农民最有可能成为落寞的群体。如何让他们的生活有滋有味,需要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
领到养老金,腰板越来越硬了
正月初五,史娟宝家四代同堂,十多口人热热闹闹聚在一起。89岁的史阿婆不仅给重孙包了压岁钱,还悄悄地把“标准”提高了一百元。现在,养老金每月能领到1200多元,史阿婆攒的“私房钱”也多起来了,逢人就要夸国家政策好。
种了一辈子水稻,史阿婆吃了很多苦。尤其是在过去,她最怕过年过节,两个儿子五个女儿,全家九口人吃喝就是个难题。后来,子女相继成家,并有了孙辈。史阿婆还是怕过大节日,因为自己手里没闲钱,孙辈的压岁钱每次都是儿子提前塞给她,再由她包给小孩子们。虽然嘴上不说,史阿婆心里却不得劲。
自从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史阿婆每月领到了自己的“私房钱”。2008年,她家位于金山工业区合兴村的老房子被动拆迁,史阿婆由“农保”转为“镇保”,之后养老金年年涨,如今每月已能领到1200多元了。今年过年,史阿婆早早就为重孙包好了红包。看着儿孙们其乐融融,史阿婆笑得合不拢嘴。
养老金不断增长,让老人们吃了定心丸,日子也过得越来越舒心。高楼村的百岁老人陈娥宝家,五代同堂更是让人羡慕。出生于上世纪初的陈娥宝,已经102岁了。虽然老人的面庞有些瘦削,但双眼仍炯炯有神,头脑清楚,讲话声音也很洪亮。老人一见到人来,就热情地招呼:“屋里厢坐坐额。”据介绍,老人享受农保待遇,养老金每年都有增加,现在每月能领到500多元。不仅如此,金山区还对百岁老人另外发放生活补贴。
陈阿婆现在的自理能力有所下降。因此,金山工业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委派家政服务员姜前华每天定时照料老人。姜前华说,自己本来就在照料自己80多岁的父母,再多照料一位老人,工作量也不会增加多少。姜前华说,自己就像对待父母一样照顾陈阿婆,两年多相处下来,彼此感情已经很深了。
金山工业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户籍人口2.6万人中,60周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6800多人,目前“农保”养老金每月可领到500多元,“镇保”养老金每月可领到1200多元。过去,农村老人重视“养儿防老”,而现在,他们揣着领取养老金的银行卡,感叹比依靠儿子还踏实。
自己不出钱,也有“保姆”来照顾
每天早上七点半,53岁的张红飞就会穿上红马甲,准时骑着她那辆有些陈旧的电动车出门上班了。以前,她是镇里运河村的一位村民,现在已动迁住进了镇上的恒康小区,并成为了一位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员。她的服务对象共包括四位老人,其中84岁的老人张德常、89岁的老人史娟宝、76岁的老人张亚芳住在恒信居民区,92岁的老人洪书珍住在运河小区。
统一服装,准时到位,热情服务……虽然自行前往老人家中服务,有一定弹性和自由度,但张红飞始终强调家政服务的“正规化”。
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员的工作,其实就是照料年龄大的老人,为老人洗脸、梳头、洗衣服、打扫屋子,甚至帮助卧床老人擦身体、扶老人起来大小便等。张红飞是个爱干净的人,穿着虽然朴素,却显得大方得体。她坦言,当初报名要当家政服务员时,自己也犹豫过:家里动迁安置后搬进了宽敞的楼房,生活上也算是衣食不愁,再干这种“伺候人”的工作会不会被别人看不起?
其实,这并不是她一个人的想法。金山工业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杨品忠告诉记者,2004年,工业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启动,针对当时独居老人、困难老人及优抚对象等35位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招聘7名家政服务员。招聘当天还真热闹,15位中年妇女挤在一间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等待面试。看着这么多应聘者,杨品忠心里蛮笃定。但没想到,他介绍完工作职责之后,应聘者就“跑掉”了一大半。
“观念上转不过弯来。认为养老家政服务员地位低,让人看不起,是当时应聘者‘临阵脱逃’的主要原因。”杨品忠说。
但让他高兴的是,这几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搬进城镇生活,大家的就业观念已在悄然发生变化。现在,家政服务员已由当初的7人发展到了162人,服务对象也由35人拓展到了600多人。同时,还出现了人们抢着申请当家政服务员的现象,现在整个工业区考出“家政服务上岗证”的人已达到200多人,大家大多在“排队”等候当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员。
不仅要转变应聘者的观念,还要为需要服务的老人找到最合适的服务员。为此,杨品忠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确定的方案是:服务对象在哪里,家政服务员就在哪里产生。这样既减少了服务员花在路上的时间,还有利于服务员与老人之间的沟通照顾。
张红飞说,自己是在2007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了家政服务员的工作。由于环境熟悉,服务的老人也熟悉,她很快适应了这项工作,并且与老人们相处得格外融洽。史娟宝老人很健谈,从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从吃不饱肚子到生活逐渐改善,朱行镇在不同时期是什么样的,史阿婆都会一遍遍跟她聊,她也特别喜欢听。“妹妹来哩!”每次到洪书珍老人家时,还没进门,老人就在屋里招呼她,这种感觉就像到了自己父母家一样。
既然是自行前往服务对象家中,迟到、早走或缺勤应该不会有人知道吧?对于这样的问题,张红飞严肃地说:“这是绝对不行的!”首先,她自己心里记挂着这些老人,她们的需要太紧要了。比如洪阿婆大小便需要人扶着,要是没人在旁边,很容易摔倒,后果不堪设想。其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专门的监督人员,每天都会对服务人员的工作进行抽查。家政服务员每个月的出勤率也要在月底时请服务对象签字。再说,这项工作很适合她,张红飞说:“我蛮喜欢这工作,一定会尽力做好。”
每月工资1680元,社保还能交1300多元,再加上高温费800元,年底绩效奖金1000元——像张红飞这样的家政服务员每年总收入近4万元。而且,每天只是上午上班,到中午就可以回家烧饭,下午还能接孙子放学,十分灵活。
“这工作非常适合我们这种五十岁左右的妇女做了,跟老人们在一起时,自己就像是孩子一样,很开心。而且,我女儿还跟我说,我这么孝顺老人,等我老了她也这样孝顺我。”张红飞说。
离开旧村落,生活“乐子”多起来
听评书、看报纸、玩玩牌……老年活动室是老年人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正月里,每天来“报到”的老人有两百多人,朱行居民区老年活动室的人气格外旺。而且,在9个村、5个居委会的老年活动室里,王欢中无疑是“主角儿”。
翻毛皮的休闲皮鞋,蓝色牛仔裤,藏青色皮衣,王欢中时尚的着装完全让人看不出他已65岁了。从小在茶馆长大,听着评书入睡,这也注定了评书艺术与王欢中的一生情缘。一尺一扇,自学自练,29岁的王欢中就登台表演。30多年来,从历史名段到自创作品,王欢中都记不清自己说过多少场多少段评书了。先后在金山评弹团、金山文化馆、上海吴韵评弹团工作的他,现在每天都有演出。
去年,金山工业区在各村居老年活动室设立“清风书场”,在老百姓中广泛宣传倡导反腐倡廉,邀请王欢中为主讲人。现在,他全年为老百姓献上118场精彩评书,尤其受老年听众的欢迎。
虽然在评书界是“大腕儿”,王阿叔可不会摆架子。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他,尤其擅长二胡。天气转暖时,他就会在恒信居民区广场上与笛子范老师、琵琶朱老师组成乐队表演,沪剧《金丝鸟》、《燕燕做媒》、《问叔叔》,锡剧《镇塔》、《孟姜女过关》、《白蛇传》、《梁祝》,都是他们的拿手曲目。而演唱方面,王阿叔认为恒信居民区的居民陈云珍唱得最好。“围绕着我们这支小乐队,周围的居民也会不断聚集。不会唱戏剧的,就改唱革命歌曲。夏天的晚上,广场上这边是演唱,那边是老年人的广场舞,很热闹。”王欢中说。
除了配乐演唱队,金山工业区的丝竹队、门球队、舞蹈队也很出名。其中,许多都是适合老年人参与的项目,给老年人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运动是健康的源泉,健康是运动的基础。这是68岁的朱小华的养老观念。根据天气预报的晨练指数安排跑步或散步,退休教师朱小华的生活严格遵循“科学”二字。如果天气不适合室外锻炼,金山工业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康复室就是最好的选择。康复室的脚踏自行车两挡五十圈、上下拉伸器三十次等,是朱老师的“规定动作”。结束后,全身已经变热,说明当天的运动量已经达到了。
朱老师说,运动完了,还可以在日间照料中心看电视、看新闻,同时与其他老人一起讨论讨论。有时,大家说着说着就到了午饭时间。日间照料中心还提供午餐,一荤一素一汤,才四元钱,大家可以边吃边继续评论。“这些老人很有趣,有的性格温和,有的脾气急躁,有的还有倔强。经常在电视室里你一言我一语的评论,一会儿大家笑成一片,一会儿可能就会争论不休了。”金山工业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管理人员吴雪萍说。
据介绍,近年来,金山工业区投入数百万元建成了这座日间照料中心,总面积达到500平方米左右,主要为孤独老人白天的休闲娱乐提供活动场所,现在每天有50位左右老人在这里喝茶、看报、聊天,特别是冬夏时节,大家总喜欢来“孵”空调。而助餐点也因地制宜,与隔壁的敬老院食堂合并,共同为老人们提供健康饮食。
让老人们欣喜的是,目前,工业区又在积极谋划建设另一座日间照料中心,总面积也将达到500平方米左右,届时可以为老街上的老人们就近提供各项生活、娱乐服务。
“年纪大、身体不好的老人,我们提供居家养老,让家政服务员上门服务。年级大、但身体好的老人可选择子女赡养,也可到日间照料中心与其他老人一起休闲。而年纪相对不大且身体好的老人,我们一方面积极组织,让他们在养老服务中发挥余热,另一方面通过引导,让有特长且活跃的老年人组织文艺队伍,带动大家丰富晚年生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从乡村搬进城镇的老人生活得更幸福。”金山工业区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