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廖志慧 雷闯
从不适应到被动适应,再到主动适应,湖北企业在一次次摔打中熟悉国际规则。
让当地人感觉我们不是外来的
一栋栋2层或4层楼的门面,插着三色旗,楼顶矗立着“FDC”大型标牌——在非洲马达加斯加,“FDC”就像肯德基在美国一样普及,成为当地地标式符号。
不过,FDC不是吃的食品,而是建材装饰品。早在1998年,总部设在武汉的未来集团就开始到莫桑比克做建材门窗生意。“非洲国家工业基础薄弱,日常用品大多靠进口,门窗建材需求量很大。”公司总经理程子林介绍,由于业务发展迅猛,未来集团先后在非洲7个国家建厂,年销售额超过4亿元。
在非洲,未来集团坚持本土化发展。程子林介绍,非洲5000多名员工,除核心的财务人员和部分高管从武汉派遣,95%的员工都在当地招聘,双方员工待遇同等。以莫桑比克工厂为例,有一名当地人从工人逐步提拔到了工厂副总经理。“遵守当地劳动法,尊重当地文化、饮食习俗等,使用当地语言。要让所有人感觉到,这不是一家华人企业,而是一家本土企业。”程子林说。
坚持用本地化团队运作海外业务,人福医药也受益良多。公司董事长王学海介绍,人福在美国的公司聘用的全是当地人,没一个中国人。“他们更熟悉美国,更懂国际规则。”
遵循国际规则,脑筋要“死一点”
在非洲,工程工艺要求比肩欧美。回想起刚进场施工的几个月,中铁大桥局赞比亚项目总工程师陈峰仍然心有余悸。
项目建设工期紧、资金严重不足、面对多国语言的技术规范和材料设备供货商、当地员工管理经验缺乏、对本地风土人情不了解……刚刚进入非洲市场,中铁大桥局遭遇“水土不服”。
陈峰说,在细节标准上,外国监理要求非常严格。比如说对混凝土的检测,国内都是取样检测,合格了就能证明整个工程都合格。而在非洲市场,必须要对所有的混凝土进行检测,任何一点不合格,整个工程将全部返工。比如在空心板钢筋笼的施工上,就曾因标准问题,返工多达十来次,用了一个月才全部扎完。
“在这里,不要指望与监理实现通融”,陈峰感触很深,“所有一切都要按照程序走。工程上做出任何改动,都必须与监理单位报备书面资料并得到认可。”
输出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看着在建的坦桑尼亚基甘博尼跨海大桥,NSSF公司业主代表玛塔克称赞,相比美国、日本等国,中国建桥工艺更实用。
“中铁大桥局给我们带来了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我们将终身受益。”摩洛哥高速公路管理公司总经理法斯表示,未来如果还有大跨度桥梁工程,会优先考虑中国建桥企业。
外经带动外贸。承接国际工程,还让很多配套企业从中受益。在赞比亚和坦桑尼亚,大桥局承建工程的所有主材,如水泥、钢筋、油料都是当地解决。在摩洛哥,主塔上的钢锚箱由位于中国山海关的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订制,完工后将乘坐轮船漂洋过海送到工地。
中铁大桥局海外分公司党委书记朱志虎说,海外工程不仅要符合各国的质量标准和有关法规,也必须考虑各国的不同需求、消费习惯。目前,海外项目部外籍员工比例平均达到60%左右,一些当地员工已走上管理岗位。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