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回忆录》
钱理群著
漓江出版社出版
任远
20世纪中国的历史,波诡云谲,动荡不安,国共两党之间分分合合,在这风云变幻的历史变迁中,形色各异的知识分子面临着诸种不同的命运选择。钱理群一家坎坷曲折的人生命运,正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命运选择的缩影。
钱理群是钱家最小的孩子,钱理群上面尚有四个哥哥、三个姐姐。父亲钱天鹤是农学家,母亲是当年杭州著名维新派人士项兰生的长女,从小习读英语,至少也算是个半新半旧的女性。大哥钱宁是水利专家,二哥钱临三(在钱家排行老三,因此钱理群在本书中称呼为三哥)曾是国民政府外交官,三哥钱树柏(在钱家排行老四,因此钱理群在本书中称呼为四哥)是多年来为党工作的老党员、老干部,四哥钱匡武(在书中,钱理群称呼为“小哥哥”或者“匡武哥”)是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授。大姐曾是当年上海国际饭店的会计,因缘际会后来到水利科学院做了图书管理员。二姐钱树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演员、创作员,三姐钱韡娟在书中只是略有提及,未作详细介绍。钱氏家族成员的人生经历亦富传奇色彩。父亲在1949年以后远走台湾,直至在台湾去世也再未回过大陆。三哥长居美国,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与家人团聚。大哥从美国读得博士学位后归国,为我国的治黄治沙事业历尽心血。四哥和二姐是老党员,为党奉献了一生。岁月悄逝,人事飘零,如今的钱家,只剩下钱理群及其匡武哥、韡娟姐了,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家庭回忆录》可称为一本私人的悼亡书。因为在本书中,钱理群只对钱家的逝者作了深情的回忆,而对生者未著专文。时光渐远,许多记忆在钱老的脑海中变得渺淡,成了印象的碎片。但即便这只是些零星的碎片,读来也依然让人动心动容。例如钱理群对父亲的印象:1948年的冬天,南京中山东路一家小吃店里,父亲把自己碗里剩下的汤圆,一个个地夹到男孩的碗里……因为父亲远走台湾多年,长久的时空阻隔让这成了钱理群脑海中关于父亲“唯一留下的瞬间记忆”。那是多么温情的父爱啊,让人不禁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当父亲一个人到了海峡的那一边,迫于形势,母亲上缴了一切可以让人联想起父亲的东西,但仍留下了她与父亲结婚时的合影,并且一直保存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逢年过节,母亲都要多摆上几副碗筷,用这无言的安排表达自己无言的思念……这些灵光片羽般的细小情节,如温润的玉石般闪烁着动人的温情,读来让人感动不已。
书中满含着钱理群先生对亲人细致入微的动人描写,但又不仅仅只是书写他个人的回忆与感情,还有深刻的理性反思。分分合合的政治历史对牵连到的钱家个人与家庭命运的影响,以及更为深远的心灵的影响,在钱老的笔下,亦不动声色地显现着。国共两党的分裂在钱家就有着深刻的反映:父亲和三哥选择了国民党,四哥和二姐选择了共产党。钱理群十四岁时,曾面临着“与反动家庭划清界限”的考验,当人们要求他在父亲与革命两者中做出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时,他曾经深深地怨恨父亲,甚至想:要是根本没有这样的父亲,那该多好!他亲手烧毁了父亲的照片,毫不犹豫地将远在海外的三哥从心里逐出,甚至对三哥怀着一种隐隐的憎恨。1961年当在美国的三哥听说大陆遇到了灾荒,忧心如焚,辗转托人,与家人联系,表示愿助一臂之力时,身在大陆的钱家成员一致断然拒绝,甚至暗暗埋怨三哥多事。钱理群在书写的过程中,反思道:“人是自私的,当自我生存安全的考虑压倒一切时,即使是人伦之情,也会置之不顾。这类人性的弱点或许可以原谅,但它所折射出的极‘左’路线对于人的心灵,以至于人性的伤害,却是不能回避的事实。”
钱理群在书中说:“我们在回顾、总结历史时,最需要追问的,正是长期支配我们行为背后的基本观念,历史观,伦理观,等等。面对这样的对前提的置疑,需要的是正视的勇气,理论的彻底性,而绝不能遗忘与回避。”《我的家庭回忆录》正是这样一部拒绝遗忘和回避的勇气之书。他在书中以家人的人生遭际为例分析中国知识分子坎坷曲折的人生命运背后潜在的歪曲的历史观,指明中国现代历史研究视野的盲点和局限,并由历史观、历史评价的偏颇引申出对人的命运、家庭关系、人的情感世界与伦理道德的思考。这一切,都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作深入的反思。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