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亦斌
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清高孤傲,不愿与贪官污吏为伍,不屑与卑鄙小人共事。东晋大文学家陶潜那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因此成为历代文人们的口头禅。
据《晋书·陶潜传》记载: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陶渊明,出身大家,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随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因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那一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刘云来检查公务。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夫耕于前,妻锄于后”,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尽管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宋文帝元嘉元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到他家访问,他对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
陶渊明原本可以活得舒适,荣华富贵,至少衣食不愁,但他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因为他不愿意以人格和气节作为交换。有得必有失,陶渊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并流传百世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浮华所改变。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 最后表述了这样的人生观与社会思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何谓“事权贵”?就是巴结、侍奉那些有权势、有地位、有财富的人;就是事事处处揣摸上司心思,投上司所好;就是时时刻刻赔笑脸,说好话;就是不得不给上司送银子,不得不替上司办私事……
人的本性是很矛盾的。人一方面自尊并且要求社会尊重,一方面又不得不去事他人、事权贵。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早日出人头地,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者说为了过上高贵富足的生活,很多人都不得不程度不同、形式不同地去事权贵,但内心却又因个人的情况不同、品德高下、文化深浅而程度不同地矛盾着,痛苦着。
很多人被现实生活逼迫得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或者违心地“事”了并继续“事”着权贵,也许是一份无奈,但心中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要尽量活得像几分人!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