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黄梅戏剧院演员在刘佐乡宏星村演唱黄梅戏。
图为:黄梅戏演员有板有眼,字正腔圆。
图为:黄梅县戏剧院演员在演出黄梅小戏《推车赶会》。(本组图片由本报视界网 吴志雄 摄)
□ 吴箫剑
黄梅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是黄梅戏的故乡,戏由县得名,县借戏扬名。
传承百年的乡村戏台
正月初九,走进黄梅县苦竹乡柳塘村村口,就望见村前空旷处搭起一座简陋的戏台,吃过午饭的村民陆陆续续来到戏台前等候。今天是村里请来的黄梅戏班开唱的日子,尽管寒冷,村民柳治梁仍显得兴奋,他说“爱看黄梅戏,只要有戏,都来看”。
春节假期刚过,城里人开始忙碌时,黄梅农村仍沉浸在年味中,邀请戏班子唱戏,是一件寻常事。64岁的柳丰基说:“村里人都姓柳,戏班唱的是家族平安戏,一唱3年,今年是第二年。”他算了一笔账:过年唱20多场花费6万多元,都是村里人凑份子,多的出3000元,少的也有100元。
石祥是黄梅县下新镇的文化站长,今天表演的剧团是14年前由他一手创办的,团员将近20人,其中大多数是职业演员。“我们团每年要在湖北、安徽、江西等地演出200多场,从今天开始准备在柳塘村演20场。”石祥介绍,演出的剧目有200多个,既有《天仙配》、《女驸马》等耳熟能详的传统大戏,也有自编的《望子成龙》、《亲家母》等反应现实生活、民风民俗的小戏。
说话之间,锣鼓已经敲打起来,台前的长凳上早已坐满观众,还不断有人向戏台走来。“今天太冷了,天气好的时候,来看戏的有好几百人。”柳丰基说。
“一去二三里,村村湾湾都有戏”。黄梅县文化局副局长周向荣介绍,黄梅常年演出的民间戏班有100多个。他说:“在黄梅,逢年过节、家有喜事,邀请戏班子唱戏的传统已有几百年历史。”在今天看来,这一延绵百年的传统,既是习俗,更是文化。
血脉相连的戏乡情怀
每天晚上七点半,位于县城的黄梅戏会馆准时开门,一年365天从不间断。
会馆馆长徐斗南年过花甲,精神矍铄,他滔滔不绝地讲述跟会馆有关的事。“从小就喜欢黄梅戏,我家祖孙三代都会唱。这个会馆成立3年,我个人投资30多万,是为了给黄梅戏爱好者提供一个演唱的平台,来这里唱戏不花钱。”
会馆能容纳近百人,舞台上音响灯光一应俱全,旁边有7位专业的器乐伴奏者,舞台边缘有一个花篮,投上一元钱就能为唱得好的人献一束花。徐斗南说,春节期间几乎每晚都坐满了人。在外地做生意过年回家的柯林中先生,登台献唱了一曲《忽听琵琶》,赢得阵阵掌声。问他是否学过黄梅戏时,他说“黄梅人都会唱两句”。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同样是晚上七点半开场的地方——黄梅戏剧院,正上演着惠民演出,正月初五到十九,有《五女拜寿》、《杨门女将》、《天仙配》、《传灯》等10个剧目在剧院上演,每场门票只要20元。
剧场经理王新国从演唱黄梅戏到经营黄梅戏,对黄梅戏的感受很深。他说:“像黄梅戏在黄梅这样的上座率,全国各大剧种中十分罕见。”
在思考黄梅人与黄梅戏时,突然想起听到的故事。该县原县委宣传部干部桂遇秋先生,自上世纪50年代起从事黄梅戏资料整理研究,其儿子和孙子相继加入,最后编写《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共15册,收集1949年前在黄梅民间流传的传统剧大戏102部、小戏110本。上世纪90年代先生临走时,对家人唯一要求是要用黄梅戏音乐为自己送行。我想正是因黄梅人对黄梅戏有着血脉相连的情怀,黄梅戏才能代代相传。
扎根泥土吐芬芳
一群黄梅戏人探讨黄梅戏时,都对其未来充满希望。
唱了一辈子黄梅戏,原黄梅戏剧院院长、年近七旬的何昆明说“黄梅戏群众基础好,一定能世代相传”。
县文化局副局长周向荣说,黄梅县委、县政府很重视黄梅戏的发展,财政拨款不断增加,并自2011年开始设立黄梅戏基金,每年30万元。同时,每隔5到10年就在全县选拔30名学员,由政府出资到安徽学习黄梅戏,2010年选送的学员刚回来就能演大戏《杨门女将》。
县戏剧院院长吴红军说,近几年剧团既演出传统剧目,也不断打造新的剧目,特别是自2012年开始,创作大型黄梅戏《传灯》,深受好评。去年7月,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并在湖北八艺节中夺得9项大奖。目前,剧院的阵容和实力在全国县级剧团中是一流的。
黄梅戏国家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周洪年高兴地说:“今年回来的这批学员中,有几个男生比我当年强得多。黄梅戏后继有人。”
著名神话作家周濯街说,作为黄梅人,一直在思考黄梅戏的发展。“戏剧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归生活,如果留恋于城市的高台大院,虽能盛极一时,最终将归于寂静。只有扎根泥土,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