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民在观看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雕塑。
当日,众多市民在淞沪抗战纪念馆参观。据介绍,每年前来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参观者达150余万人次。本报记者 张海峰 摄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我国以立法形式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两项决定草案将在今天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上进行表决。
对历史闭上眼睛者看不到未来。在上海,许多市民表示,设立“两日”,将在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中唤醒历史记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传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将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勿忘来路之艰
“这不是一两个城市的事情,而是一个国家的事情。”
“我们老战士已经开始讨论了,今年9月3日,我们将好好准备,一起纪念。”昨天,新四军老战士、上海市新四军沙家浜部队历史研究会会长刘石安,一天都在忙着,“国家设立这个纪念日,对于我们老战士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刘石安已经80多岁了,但一直没歇下来,一年几十场讲座,四处参观作报告。“我不图什么,就是为了战友,为了国家的下一代,我们经历过的,我一遍遍讲,不是为了显示我们的伟大,而是希望青年们不用再经历这些了。”
听说国家将设立“两日”,家住浦西公寓的马玺绶老人连说 “要跟老伴好好纪念一番”。马玺绶的老伴也是一名抗战老兵,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见证了许多残酷的战争场面。“前几年我们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看到那些资料心里依然难受,日本当局老不承认这段历史实在可恶。”
虹口区江湾镇街道欣逸居民区书记章建新说,以前纪念抗日战争,只有为数不多的城市,如南京、沈阳等拉警报,实际上这不是一两个城市的事情,而是一个国家的事情。纪念日和公祭日的确立特别能唤起大家的共鸣,“用这样的方式,我们更好地铭记历史”。
为了更好未来
“唯有记住历史,友好与和平才能真正持久。”
“许多国家都设有一战、二战纪念日,以此对国家、民族的历史加深认识。”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光耀说,英国的一些城市还专门建起纪念碑,每到纪念日都会有人去献花。
金光耀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讲,设立“两日”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更好地缅怀在抗战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抗战作出贡献的人们,更能提醒整个社会勿忘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并要警惕引发战争的“祸根”。
“十几年前,我就曾在一本探讨中日关系的书中提过,希望能建立国家级的纪念抗战胜利与悼念死难者的公祭日。”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看来,设立“两日”能大力弘扬与纪念中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地位。苏智良曾在美国、加拿大做演讲,中国战场的抗日战争,历时最长、伤亡巨大,拖住了100多万日军的步伐,“但这些我在演讲中一说,很多观众都不知道。连他们的学者也说,你们以前怎么说得那么少。”
“我们回顾历史,设立纪念日,并不是为了牢记仇恨,而是为了更多的友好,更好的未来。唯有记住历史,友好与和平才能真正持久。”苏智良说,“大家不应忘却,抗战胜利是现代中国的转折点、是民族复兴的基点。”
传承历史正能量
“那种舍身报国的大爱胸怀,那种毁家纾难的忘我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陆家嘴一家律师事务所律师章灏说,“两日”的设立提醒我们不能忘却屈辱历史,同时也再次提醒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中国在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了卓绝努力和惨痛代价。“这样的纪念日不是强化盲目的反日心态,盲目的爱国主义,恰恰是唤起理性爱国的意识。我们要理性爱国,做好本职工作,珍惜幸福生活的同时,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强大。”
苏智良也提出,“两日”的设立更是一个青少年教育的课堂。通过国家级的纪念活动、通过仪式的神圣感,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回顾过去、牢记历史的氛围。
“两次淞沪抗战中,中国军民所表现出的那种‘民族当自强’、‘中国不会亡’的信念、那种与侵略者奋战到最后一息的锐气、那种舍身报国的大爱胸怀、那种毁家纾难的忘我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正能量。”民革市委马铭德说,抗日战争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的感情纽带。上海更是留下了许多抗战遗址,见证了民族沧桑,也见证了上海在抗战中的作用。这些抗战遗址是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记忆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历史来源之一。为了更好的纪念,各界都应组织纪念活动,“我们怎能不修遗址、复原物;馨香俎豆,顶礼膜拜;千秋万祀,永祭无替。”
记住历史才能开创未来
本报记者 茅冠隽
“如今国家和平、生活幸福,但这些都是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社区居民沈美芳昨天下午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内参观时对记者说。当日,近40名社区居民来此参观,缅怀仁人志士,感怀峥嵘岁月。
从“罗店白衣勇士”到“八百士四行壮歌”,从任云阁长空搏击的英勇,到宝山城姚营喋血的惨烈……居民们静静听着,聚精会神地看着一张张照片、一座座雕塑。
在一幅题为“上海人民争相观看日本战犯被押赴刑场”的照片前,来自临江公园居委会的57岁居民张润龙陷入沉思、久久驻足。在他看来,以立法形式确定和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是号召国民牢记历史的体现,也是对人民呼声的响应。
“你看,当时战士们就是穿着这样的衣服去冲锋陷阵的,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70岁的沈美芳指着纪念馆内展出的一件破破烂烂、棉絮外翻的战士军褛感慨道。“确定纪念日和公祭日对年轻一代来说,也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沈美芳家住宝林八村,经常和家人一起来纪念馆参观,“我的孙女在读初一,我经常给她讲战争时期的故事,告诫她要好好读书。”
淞沪抗战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朱燕萍介绍,每年前来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参观者达150余万人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纪念日和公祭日的确定和设立,将有助于人们记住历史,更好地开创未来。”
【链接】网友评论
静谧的独家记忆:设立国家公祭日,表明国家对这段历史的重视,既是对死难者的尊重,也是对世人的警示。
TZapplebaby:我们要理智爱国,要缅怀我们逝去的同胞,同时也要鼓励自己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tkt740:支持!缅怀烈士,不忘国耻,更能激发我们的斗志!
宁远真心:以史为鉴、时刻警醒自己,铭记历史,才不会背叛历史!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