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照片”的本质是“照心”

2014年02月28日13:13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照片”的本质是“照心”

沈家善 摄

解放周末,思想阅读。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解放周末”。

  采写/本报记者 吕林荫

  2月14日,第57届世界新闻摄影奖荷赛揭晓,蔚蓝静谧的大奖作品《信号》引来众说纷纭。

  从荷赛到春晚上感动无数人的父女30年合影,顾铮教授在接受《解放周末》独家专访时,将摄影的意义与力量一一道来:“摄影赐予人类一颗二维空间的‘时间胶囊’,谁拥有、珍惜它,谁就拥有了了解生命与时间奥义的可能。”

  它是一场有反思能力的比赛,能够改变人类对世界的看法

  ■作为评奖的标准,荷赛组委会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标准何在。

  ■在每位评委决定取舍某件作品的特定时刻,他们都是在用过往全部的专业积累与人生修养下判断。

  解放周末:本届荷赛奖的大奖作品《信号》,画面宁静、优美,给人的感觉不同于以往,作为去年亲历荷赛终审的评委,您如何评价今年的大奖作品?

  顾铮:今年的大奖作品虽然呈现的是贫困地区与人民的境况;但画面却以比较悦目的形式表现。这提示人们在表征现实时,如何能够找到既触及真相又不以单纯的视觉冲击力来博取一时叫好的平衡。或者说,在新闻摄影中,看似抒情的画面亦可承载沉重的题材。

  解放周末:今年的荷赛与往年相比,有什么变与不变?

  顾铮:所谓的变,有表面的变与深层的变。深层的变需要时日才可鉴知;而表面的变,有时也未必马上以显豁的样子呈现,包括需要经过时间才慢慢感受得到的变化。

  荷赛主要由基金会这一民间力量推动,从1955年发起、1957年举办至今,变化始终在发生。许多变化是与时俱进的,比如允许新闻与纪实、甚至纪实与艺术之间可以跨界,比如增加流媒体作品评选,这些都让人看到关于新闻摄影新的可能性与潜能,感受到它是一场有反思能力的比赛,能够改变人类对世界的看法。

  解放周末:去年您曾任荷赛终审评委,也是荷赛终审评委团中出现的第一张中国面孔,能谈谈那次担任评委的感受吗?

  顾铮:最大的感受就是工作量之大。7天要看5000多张照片,平均下来,每天工作8到10小时。此外就是坦诚地发表意见。评委会主席反复要求每位评委充分发表意见,因此大家通过评选,都充分了解到其他评委的摄影观,甚至是文化观和世界观。

  解放周末:在评判过程中,会给评委一些具体标准吗?

  顾铮:作为程序的操作规则,有手册提供了解。评选过程中设有秘书,负责具体评选规则的把握与解释;但作为评奖的标准,荷赛方面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标准何在。组织方在选择评委时,其实就已经体现了它的标准。既然请你做评委,就是一种对于你专业能力的充分肯定与信任。我想,在每位评委决定取舍某件作品的特定时刻,他们都是在用过往全部的专业积累与人生修养下判断。

  用灿烂笑容、不经思索的明快明媚,来简化人们对于现实的理解,令人反感

  ■好的新闻摄影,传达的是人类共同具有痛感的东西。

  ■无论现实如何变迁,有勇气面对并与之对视、对话,仍然是每个摄影家的责任与使命。

  解放周末:正如您所说,荷赛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人类对世界的看法,它的获奖作品常常以战争、灾难、疾病等题材,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您认为新闻摄影的责任是什么?

  顾铮:新闻摄影的责任就是呈现需要人们正视的现实。正如去年与我一同担任终审评委的波士顿美术馆馆长及摄影师安·托克(AnneWilkes Tucker)所言,获奖作品里应该不仅有新闻,更要有观念。之所以有这么多记者关注苦难,是因为苦难只有被呈现了,才有可能被提上解决和消除的议事日程。如果大家连苦难的存在都不知道,解决与消除从何谈起?何况,许多苦难、困境并非只属于一地一时的当事者,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某种潜在的关联。

  解放周末:就像摄影家解海龙曾经拍摄的那张“大眼睛”照片,引发了全社会对于失学儿童这个群体的关怀。

  顾铮:好的新闻摄影,传达的是人类共同具有痛感的东西。它是一种更直接地将记者所见的人类痛感诉诸于视觉的专业呈现,因此它的存在对于人类的现在与未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解放周末:现在国内每年也举办大量摄影比赛,我们时常在这些赛事中欣赏到诗意、美丽或技艺高超的作品,却似乎很少能让人产生“痛感”。

  顾铮:不同的摄影比赛有着不同的取向与目的,不能一概而论。一些营销类的比赛,根据其主题,只可能是竞“技”的比赛,而不是更高层次的展现文化立场与现实态度的比赛。浅表层次的“美丽”,确实能让一些人产生愉悦感,而对于另外一些人,可能需要更深刻的东西来促进反思与了解生活的意义。

  这里无关乎对与错;但我反感的是,那些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只关注肤浅的美的举措,用灿烂笑容、不经思索的明快明媚,来简化人们对于现实的理解。

  解放周末:那样做等于是放弃了摄影家应有的担当。

  顾铮:说到摄影家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任何教师爷式的说教都没有意义。摄影家可能只是影像生产所有环节中的一环;但他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是否能够要求自己,即使在今天无法实现全部理想,也会努力,以使将来回头看自己的照片时不至于愧疚,这是很重要的。

  无论现实如何变迁,有勇气面对并与之对视、对话,仍然是每个摄影家的责任与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是为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是为了将来。如何通过摄影达成更大的文化抱负与社会责任,值得每一位摄影家认真、严肃地思考。

  摄影把人与世界的关系改变了,许多原本被忽视的东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摄影被公认为人类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它出现之后,整个人类文明极快地加速。

  ■我不希望摄影仅仅被当成一种向外观看的工具。

  解放周末:随着数字技术手段的高速发展,摄影对于大众而言,越来越方便、易接触。人们随时随地都在拍摄,都在发表作品。这大概是在摄影术发明之初,人们未及料想的。

  顾铮:摄影被正式认定的发明时间是1839年,距今将近两个世纪。摄影被公认为人类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它出现之后,整个人类文明极快地加速。尤其从20世纪开始,电影、电视技术,都是从摄影一步步发展过来的。摄影对人们深入空间科学、了解微观世界、识别个人身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贡献。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无法脱离摄影技术。

  摄影在技术上实现了快捷便利之后,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它的人文力量逐渐显现出来。比如,从19世纪末开始,有像约翰·汤姆逊这样的摄影家,把相机对准了伦敦街头穷苦的人,拍摄他们的生活。美国摄影家雅各布·里斯借助相机呈现了贫民窟的生活,促使纽约市政府改造贫民窟的生活条件。摄影开始为社会底层代言。

  解放周末:在我国出现过类似的实践吗?

  顾铮:摄影术传入我国时,我们的科技发展确实落后于西方国家,摄影实践的历史积累自然单薄些,不过也有不少自发的实践活动。

  有一件事,现在回过头去看还是很有趣。1876年7月3日,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上海至江湾段通车,《申报》报道了通车消息;但是由于当时无法将照片印到报纸上,《申报》也没有摄影记者拍摄此事。事后《申报》感到后悔,就委托一家照相馆补拍淞沪铁路通车场面。为了使照片有火车通车典礼的闹猛场面,《申报》就登了一则照相启事,告诉大家补拍的时间,号召市民前往配合。现在我们在不少历史影集和书籍里看到的“淞沪铁路通车”的照片,就是这么补拍的。摄影与真相之间的关系有时就这么复杂。

  解放周末:可贵的是,当时人们已经萌生了用照片记录历史的意识。

  顾铮:在人文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代表人物,有些是近些年才被发现和认可的。比如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庄学本,他在1934年到1942年间,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拍摄了万余张照片,写了近百万字调查报告、游记和日记。他做的这件事,其实就是用摄影带领人们去观看他者,并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很高的视觉档案。

  还有一位台湾摄影家张才,他在1942年到1946年,花了4年时间,在上海街头用小型相机不断抓拍,存留下几百张上海街头照,这是极为珍贵的视觉文献和历史素材。可以说,他就是中国街头摄影最早的实践者。

  解放周末:正因为有了像约翰·汤姆逊、庄学本、张才这样的摄影家,有人认为,摄影改变了人类观看世界的眼光。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顾铮:可以这么讲。摄影把人与世界的关系改变了,许多原本被忽视的东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是,我不希望摄影仅仅被当成一种向外观看的工具,它更重要的功能是审读内心。

  摄影的本质不是 “照片”,而是“照心”

  ■全民摄影,只是全民能够摄影,并不是全民能够充分表达。

  ■有自尊的照片可以通过图像严肃地向世人说:这就是、而且只能是我对于世界的独特“看法”。

  解放周末:说到审读内心,今年春晚,《时间都去哪儿了》那组父女30年合影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为何如此朴素的大众摄影,也有至深的动人力量?

  顾铮:照片是一种二维平面空间的“时间胶囊”,是摄影赐予人类的礼物,谁拥有、珍惜与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照片,谁就拥有了了解生命与时间奥义的可能。摄影既捕捉当下,也将当下转变为过去并贡献给未来,这正是摄影的力量所在。

  解放周末:与朴素而有力量的摄影相对的,是全民摄影时代更加铺天盖地的雷同的美景、美食和美女照片。摄影变得方便了;但在按下快门前,人们是不是也变得草率了?

  顾铮:人人都能够掌握影像生产的手段,当然不是坏事。因为至少在抓取眼前事物的影像这件事上,垄断没有了;但可以抓取什么样的眼前事物,不平等仍然存在。方便,并不意味着简单。全民摄影,只是全民能够摄影,并不是全民能够充分表达。

  人世间,除了同卵双胞胎,大家没有长成一个样子;但为什么这些长得不一样的人,拿出来的照片,也就是他们所看到的现实世界,很多却是出奇的一致?如果我们的教育从基础上是要把人教育成具有个性与批判思维的人,那么他的看法——看世界的方法——也有可能是独特的,是与他人并不雷同的,是他人无法取代的。

  解放周末:正如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所说,“我始终在观看外部世界,同时试图观察内心世界。”摄影的本质不是“照片”,而是“照心”。

  顾铮:人的个体自尊可以在摄影中鲜明地反映出来。人正是因为不同于他人,才有所谓的自尊可言。如果大家都一样,那自尊无从说起。有自尊的照片可以通过图像严肃地向世人说:这就是、而且只能是我对于世界的独特“看法”。

  解放周末:有些东西是技术解决不了的,甚至有时候人们反而会被技术“绑架”。比如,在世界各大著名景点,总能看到不看风景光顾拍照的中国游客。

  顾铮:这个现象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曾经发生在美国和日本游客身上,他们也是不停地拍照,不用眼睛看。就像苏珊·桑塔格说的:“摄影反客为主,旅行变成积累照片的一种战略。”随着人们对摄影和自身认识的加深,今后会有所改变。

  解放周末:那么,摄影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

  顾铮:它的意义就是完成人类视觉的储存。一定意义上说,美食、美景与美女,如果是不做假的记录,也是具有某种特定文献价值的。通过这些未来终将成为视觉文献与档案的照片,人们在什么样的社会物质条件之下展开过什么样的社会与生活实践,如果人们能够从照片中得到比较准确的答案,那么摄影的意义就显示出来了。

  当然,除了这种显性的展现人的社会实践的图像之外,如果还能够让人发现摄影者的心性,而且这种心性能够传达某种时代的气息、抵达时代的深处,那就更发挥出摄影的别样(beyond)的意义了。

  解放周末:您觉得这个全民摄影的时代,到底是摄影的好时代还是坏时代?

  顾铮:只要能够拍出让后人感谢的,真正让他们了解、理解你所看到的、所生存的时代的图像,时代尽管让它去“好”或去“坏”吧。

  记者手记

  在复旦,因仰慕“中国第一位荷赛终审评委”之名选修顾铮“视觉传播”课的学生不少。但第一堂课就被吓退的也不少——仅一堂课的参考书目就有几十本;所有作业必须原创,不得掺杂任何“扒网”内容;一开口,从康德到桑塔格,从宗教学到人类学,就像在上哲学课,一个半小时里竟没有一分钟是在教授摄影技术。

  为采访搜集资料时,记者发觉,除了是一位博学而一丝不苟的学者之外,顾铮还有着多重身份——他是中国当代摄影理论的开拓者、出色的影展策展人、严谨的摄影评论家。

  从上世纪90年代在日本攻读博士时起,他开始翻译、撰写大量介绍国外摄影历史和现状的文章;他编著的《中国当代摄影艺术》一书,被译成英、法等多国文字,被多家顶级图书馆收作馆藏;他策划的2005年首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为国内摄影界的展出体系竖立起一个很高的标杆;与此同时,他还是有着近60年历史的美国《光圈》杂志的供稿编辑、柏林《欧洲摄影》的编委。

  当记者试图深谈这些他为中国当代摄影所做的努力时,他频频摇头,“不要讲了吧,难为情的。”相比成就,他更愿意分享的是并不辉煌的少年时代与摄影结缘的故事——

  那是上世纪70年代,他上中学的时候,有位要好的同学也迷上了摄影,他便跑去同学家拍照。

  有一次,他为了拍照装扮成革命烈士,用油彩化了妆。到了中午,要回自己家吃午饭,他不舍得把妆擦掉,低着头一路跑回家。一进家门,奶奶被他吓了一大跳,抓着他问:“撒事体啦?”

  中学毕业以后,他索性到上海照相机厂工作,一待就是10年。

  每天摸着相机,他确信自己热爱摄影;但是,“那些花花草草、一抹朝霞之类的主流摄影,丝毫无法表达我对生活的理解”。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参加了民间摄影团体“北河盟”,他还清晰记得当年的宣言——“以谁也不能替代的眼睛,去认识谁都面临的世界”。

  今时再提,他又道,“真是难为情”;可是看得出,当年的豪迈与执守,其实,一直都在。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