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农民安置小区,“坐拥”佘山大好地段

2014年03月02日08:08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农民安置小区,“坐拥”佘山大好地段

居民在小区花园内散步。 蔡斌 摄

  本报记者黄勇娣 通讯员陈孝斌

  近年来,随着辰山植物园、欢乐谷等项目的进入,松江佘山镇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

  因为大项目,不少村落面临动迁,农民则纷纷告别老旧村宅,搬进了城镇里的集中安置小区。但同时,也有不少村落暂时未遇开发项目,而农民急盼动迁,迫切希望改善居住条件;此外,还有一些村落则会长期处在基本农田范围内,轻易不会被开发……对此,佘山镇创新思路,按照农民的意愿提前实施动迁,迄今已通过各种途径,让约8000户农民住进了集中安置小区。

  “不管是征地动迁,还是宅基地置换,虽然操作方式和性质不同,但农民所获得的保障和待遇大致是一样的。”佘山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全镇的农民动迁安置过程中,“以人为本”始终是一个核心原则,比如农民动迁安置小区并未被安排在偏僻角落里,而是仍被建在了佘山脚下最好的地段……而这样的理念,也被当地老百姓津津乐道。

  离开村落,仍可见佘山最美风光

  59岁的章德荣,原来是佘山镇辰山村的村民,现在则是镇上江秋新苑小区的居民。2005年,因为辰山植物园的建设需求,他家和村里其他300多户人家被动迁,并在2007年下半年搬进了新居。

  老章说,自己家原来在辰山村2组,是一栋2层小楼,建于1986年,是空心墙、多孔楼板,20年住下来已十分破旧,但却没什么经济实力翻建。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家会率先遇到动迁机会。

  更让他高兴的是,新小区不仅建在集镇上,生活更加方便了,而且距离佘山很近,仍然可以看见度假区的大好自然风光。“我们本地老百姓并没有被赶到角落里去,这让我们很欣慰。”老章如是说。

  村里的房子,原来面积是153平方米,在动迁中获得了37万元补偿。而这样的补偿费,主要有宅基地补偿价、老房评估价、买房补贴价、辅助价、速迁价等构成。按照该镇当时“拆一还一”的政策,老章最终购买了江秋新苑里一套3楼房子,面积在118平方米,三室一厅两卫。这套房子当时的市场价在每平方米3000多元,但因为动迁安置房的优惠,老章购买时的价格只有每平方米1800元,总共花去了24万元。剩余10多万元,用来装修房子,绰绰有余。

  更重要的是,动迁进城镇后,农民的住房有了财产增值可能。如今,老章家的房子单价已涨到了每平方米8000多元,是当初购买价格的4倍以上。

  尝到甜头的,并不只有章德荣他们。辰山村村支书黄永奎告诉记者,该村由三个村合并而成,共有2650个村民,如今基本全部被动迁了。最后一批127户村民,在2012年12月撤出村落,预计他们的新房子将在今年底建成。新小区也挨着集镇,同时距离佘山只有一公里的距离,同样属于大好地段。

  在这两年过渡期里,村民们还可以享受租房费用补贴。这基本是按照老宅面积来计算,每平方米每月租金补贴在8元左右,一套200平方米村宅被动迁,村民每月获得租金补贴1600元左右,而在镇上租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只需1000多元,还有积余。

  “不管土地升值到什么程度,也不管有多少开发商瞄准了佘山的土地,当地农民的利益还是应该首先得到较好保障。因此,我们不能在动迁中把当地村民挤到‘犄角旮旯’里,而要把大好的地段留给农民动迁小区。”佘山镇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镇建设的农民动迁安置小区,大多建在靠近集镇且风景较好的地段,让昔日农民依然能在家门口看到佘山大好的自然风光。

  据透露,佘山镇建设的第三期农民动迁安置房“佘山家园”,就位于镇政府的西面,被大家笑称为“正佘山”的景观房。农民站在家里窗口向东看,就是西佘山,山顶的天文台等景观清晰可见。

  项目没来,居住条件先改善起来

  辰山村的农宅动迁,与大项目的到来有关。据统计,从2003年到2012年的10年里,佘山镇分别对辰山植物园、天马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佘北大型社区、度假区核心区、龙源路土地储备以及陈坊桥综合改造等地块实施了动迁,涉及村民多达5700多户。

  而实际上,还有不少村落暂时还没遇到开发建设机遇,有的村落则处在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但大多农民同样迫切希望动迁,以期早点住进城镇里的新房子里,这样一来可以改善居住环境,二来城里的房产增值空间更大,三来也获得了相应的养老保障。

  于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佘山镇分类实施了“提前动迁”。即使还没有意向性地开发项目,一些村落也可以提前实施动迁,从而让农民早点改善居住条件。而对当地政府部门来说,这样的“提前腾地”做法,也降低农民动迁的难度,并对中长期的区域开发十分有利,起码是较早就腾出了大量空间,在大项目到来时不至于太被动。

  当然,提前动迁会给地方财力带来一定压力,因为一方面要为农民缴纳“镇保”等费用,另一方面建设农民安置小区也需要巨额资金。但佘山镇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资金筹措上难度还不算大,主要是通过“积累一点、贷款一点”来解决。毕竟,目前佘山板块正在快速崛起,知名度越来越响,土地升值较为明显,地方财力由此有了一定积累,可以为农民的提前动迁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撑。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佘山镇动迁农民已达到8000户左右,其中既有征地动迁,也有宅基地置换、土地增减挂钩等。

  比如横山村,就实施了“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该村对1750亩土地进行了复垦,共涉及农村建设用地指标218亩,其中92亩用来安置动迁农民,剩余126亩则是对原先散落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平移”集中起来出让作为商品房产用地。如此,通过增减挂钩,建设用地总量不变,但耕地面积增加了不少。

  “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佘山镇有关人士介绍说,随着镇域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当地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资源成为制约佘山镇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原先农村建设用地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土地利用粗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据实地调查,横山村拆旧区共涉及264户村民,户均占地面积449平方米,土地闲置浪费严重。而对这些村民进行动迁,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条件,还能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征地动迁、宅基地置换、土地增减挂钩——虽然听起来操作途径和性质大不一样,但该镇力求在农民获得补偿的感受上做到尽可能 “公平”。在实施过程中,动迁安置的标准也不断趋于科学合理,尽可能让农民满意。

  这些年来,该镇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结合实际,在坚持做到“拆一还一”的基础上,实施农民动迁,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货币化安置阶段。在2004年以前,由于佘山镇没有动迁安置房源,所以对动迁居民以货币化安置为主,即把农民的实有房屋、动迁标准、附近房市等综合因素相结合予以安置。

  第二阶段,为不同地区不同安置标准阶段。2005年,辰山植物园、天马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全面启动,由于动迁量大、情况复杂,镇里坚持实施阳光动迁,对动迁标准、补偿原则、补偿价格等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相关措施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有效防止了动迁居民漫天要价或讨价还价的现象出现。在动迁过程中,还设立了速签奖,对动迁居民在规定时段内签订动迁协议予以奖励;针对佘山镇特殊的地理位置,还将动迁补偿分为两类地区,做到动迁价格和安置房购买价格相配套,基本实现“拆一还一”。

  第三阶段,则是统一动迁安置标准阶段。由于天马集镇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安置房源缺乏等诸多因素,2007年起佘山镇对天马、佘山两个地区统一了动迁安置标准,以相同的标准进行动迁补偿,统一价格在江桥中心集中安置。

  每个环节,都要替农民多考虑一点

  在实施农民动迁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还想方设法替农民多考虑一点,以期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利益,让他们在城镇化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针对离土农民领到大笔动迁补偿款瞬间“暴富”可能带来的心理波动,佘山镇在动迁补偿款发放上也作了细心周到的考虑,以防止部分村民陷入“老房子拆掉了、买新房子的钱被花掉了、最后没有落脚之地”的窘境。据了解,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前提下,有关方面会在农民搬新居前统一代为“保管”补偿费。期间,会参照银行的同期贷款利率按年给农民结算利息。拿辰山村老周来说,他原先在村里的房屋面积为200平方米,他约莫可拿到70多万元左右的补偿款,在等候搬新居的过渡期,他一年仅利息收入就可达到3万元左右。

  佘山镇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样做,一方面让村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另一方面也缓解了镇政府在筹建动迁安置基地时的建设资金压力。

  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就业与生计问题就凸显出来。尤其是那些尚未到达退休年龄、尚未享受“镇保”、又没有什么文化和技术的农民,需要特别关注。为此,佘山镇未雨绸缪,将“动迁、安置、就业与社会保障”结合起来予以统筹考虑。

  可以说,近些年来,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积极推动旅游、休闲、会务、主题公园等服务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劳动力提供了较大的就业空间。佘山镇主动对接这些服务业项目,加强沟通与合作,并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岗位需求,对当地劳动力针对性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推岗就业实效性。

  章德荣说,搬进城镇居住后,他在村里帮助下,进入了一家就业服务社工作,现在每年收入在2万—3万元,自己总体比较满意。而村支书黄永奎则告诉记者,动迁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确实也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所幸,周边新建的一个个大项目带来了不少就业机会,比如辰山植物园就为该村提供了100个岗位,同时有60多位村民在松江大学城找到了工作,还有40位村民在附近企业里上班。

  同时,张朴、江秋、高家、新镇、刘家山等村,也都成立了就业服务组织,将失地农民的就业当做大事来做。到目前为止,欢乐谷、天马高尔夫和赛车场、月湖公园等项目已吸纳劳动力达七八百人。另外,佘山镇还积极研究政策,加大对企业录用当地劳动力的扶持力度。

  章德荣说,再过一年,自己将达到退休年龄,届时就能领取1200多元的“镇保”养老金了。据介绍,佘山镇现有人口约3.8万人,现已解决农民“镇保”超过2.2万人。

  如今,在一座座动迁安置小区里,每月领取养老金的老年农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每天一早就出门锻炼身体,傍晚早早吃好饭,结伴在小区健身场地上跳广场舞……不少老人还乐滋滋地表示:“每月养老金根本花不完,不仅不用向子女伸手了,还老想着给孙辈发点零花钱!”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