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儿童医院一位B超医生接诊了一个腹内大出血的患儿,他来不及跟其家长解释,竟不顾家长阻拦、自己冒着承担医疗事故责任的风险抱起患儿,冲进急救室要求同事马上抢救、做手术。孩子最终得救了。当家长要往他兜里塞红包时,却发现他的白大褂上的两个兜口都被缝死了——他就是“缝兜大夫”贾立群。
在36年的职业生涯里,贾立群接诊30多万名患儿,确诊7万多疑难病例,挽救了2000多名急危重症患儿。他把风险当机遇勇于担责;把奉公当原则不谋私利;把梦想当信念甘当配角;把工作当事业信守承诺;把群众当亲人业精于细;把改革当使命敢于创新;把付出当快乐人民至上。贾立群的这种“缝兜精神”堪称中国新时期的一座精神坐标。
把风险当机遇勇于担责
其实,贾立群在30多年的忘我工作中,也曾被家长误解过。日前,北京儿童医院的一名外科大夫宋宏程透露说:“前不久,发生在我们外科的一个突发病例,超声科主任贾立群那种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再一次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
“那天晚上,我正在急救室值夜班,突然见到贾主任抱着一个孩子急匆匆跑来,后边跟着几个人,一边喊着,一边要抢贾主任手里的孩子。”宋宏程回忆说,贾立群冲进急救室,把孩子放到抢救床上,上气不接下气地对他说:“孩子严重血性腹水,需要马上抢救、做手术。”
然后,贾立群转回身拦住后面的家长,家长却不依不饶,非要抢回孩子。此时,孩子已经昏迷了,家长一看顿时傻了眼,这才安静了下来。经过急救后,这个孩子被送进了手术室,医生们一打开孩子的腹部,发现其肚子里全是鲜血。这是肠系膜血管破裂,裂口竟有1厘米,主刀大夫说:“多亏贾主任呀!他及时把孩子抱来,要是再晚一会儿,这孩子可就没命了。”
手术完毕,贾主任才来得及向大家解释为什么抱着孩子直接奔向急救室。原来,他在给孩子做B超的时候,原本怀疑孩子是腹水,但仔细一检查,发现孩子的腹水浑浊,再细看竟然是腹内出血!孩子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顾不得向家长说明情况,只能争分夺秒地送孩子去抢救。
听了贾立群的解释,这位家长也惊出了一身冷汗——原来他们的孩子不知不觉已经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儿!他们赶紧十分后悔地一个劲儿向贾立群赔不是。这时,宋宏程大夫悄悄地问贾立群:“其实,您直接给家长发份报告不就行了吗?您这么做,万一孩子有个三长两短的,您要承担多大风险呀!”
可贾立群却说:“这孩子已经生命垂危了,家长不懂,可我们医生懂,我们得对病人负责。”36年如一日,贾立群接诊了30多万名患儿,确诊了7万多疑难病例,而像这样生命危在旦夕的患儿,他成功挽救了2000多名!
“‘对病人负责!’这轻轻的一句话,却敲击了我的灵魂,发出巨大的响声,在我的脑海中久久回荡,至今难忘!”宋宏程大夫感慨地说,正是一切对病人负责的责任感,让贾立群成了病人信赖的好大夫,也成了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把奉公当原则不谋私利
“为了表示感谢,很多家长都给我送红包,我说这不行,不能要。”贾立群向千龙网记者坦陈,可患儿家长们都以为他客套,就硬往他兜里塞,他就躲,来回地撕扯,他身上白大褂的两个兜全被撕耷拉下来了。老是这样推来搡去地挡红包,贾立群认为这也很耽误时间。于是,他干脆就把白大褂两个兜给撕下来了。
贾立群的同事们看见了他的白大褂没有兜了就揶揄说:“贾主任,您这白大褂怎么没兜呀?看着特像厨房大师傅。”贾立群一听恍然大悟:“也对呀,我就又把两个兜给缝回去了,还特意从里面把兜口也给缝死了。再有家长塞钱的时候,怎么也塞也塞不进去,就纳闷。我说,‘兜缝着呢,您甭塞啦’。这样,家长们就放弃了。”从此,“缝兜大夫”的绰号便在家长之间传开了。
衣兜被缝死了,可还是有家长想出各种花样感谢贾立群。有把红包夹在报纸、杂志里的,有趁他洗手时硬别在他裤腰带上的,还有给他手机充值的……然而,他每次都能巧妙地“完璧归赵”。患儿家长郑广辉说,贾主任要么拿着红包直接给患儿去交住院费、检查费,要么等下次复查时悄悄塞进孩子衣兜……“总之就俩字——不收”。
多年来,患儿家长为了报恩,总想给贾立群红包,他一次次地谢绝了。贾立群的同事超声科医生王玉说,最搞笑的是,数不清有多少回,家长们放下红包就跑,贾立群总得冲出去追赶,北京儿童医院的保安还以为他在追小偷,也帮着拦住送红包的家长,将其“抓获”。
贾立群拒收红包但从不拒绝加号。有患儿家长趁他方便时尾随至厕所,边摇他胳膊边往他手里塞红包,贾立群在谢绝后为患儿加做B超。自那以后,贾立群每次上厕所,鱼贯而入的家长纷纷跟进去“摇号”,他一一答应。
有人嘲笑贾立群“太认死理儿”,可他说:“作为共产党员,越是到了把兜缝上红包都挡不住的地步,就越得守住底线。穿着缝死衣兜的白大褂上班,我心里踏实!”实际上,贾立群缝死白大褂兜口并不是他的一时之举,而是他从医至今36年生涯里的一个职业操守。
多年的钻研和历练,让贾立群成了儿科大夫的“眼睛”,也成了患儿家长口口相传的品牌。可是,像他这样资深的专家,一家3口却一直住在医院附近、才40多平方米的职工宿舍里。北京儿童医院的党委书记沈颖曾经问过贾立群:“别人都换房了,你怎么不换啊?”“咳,我怕住远了,医院找我不能及时赶回来而误事”。
据沈颖书记介绍,为了患者,贾立群的生活半径一直局限在5公里以内,甚至连春节期间亲属同学聚会,他都选择离医院最近的饭馆。多年来,贾立群一直自己顶着夜班的岗位,该医院给他记夜班和物质奖励,他都坚决谢绝了。
把梦想当信念甘当“配角”
“在成为一名医生之前,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无线电工程师。”贾立群告诉千龙网记者,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他正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时,突然降临了一个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1974年,贾立群被推荐上了大学,可学的不是从小就喜欢的无线电,而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医学。
“但我相信,只要努力付出,无论干什么都能干出名堂来。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变成了当一名好医生。”贾立群说,他在北京第二医学院学的是儿科,可毕业后却被分到了很多人不愿意去的放射科。“说心里话,那时我也有过顾虑,在这儿,我能干出什么来呢?”
众所周知,放射科等都是医疗第一线的辅助工作,在医疗过程中都是“配角”。当时,带贾立群实习的老师对他说:“你可别小瞧这放射科大夫,本事大,还是本事小,全凭一双眼,练出来了,病人得福;练不出来,病人也就跟着你一块遭殃。”贾立群那时候就心想:“我一定要练出一双火眼金睛,一定不能因为我的疏漏,耽误了病人。”
1988年,北京儿童医院新添了第一台B超机,贾立群被抽调去组建B超室。B超和放射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儿科B超当时在国内几乎是个空白。贾立群连B超机“长的什么样儿都不知道”,一切只能从头学起。
“当我看到忧心忡忡的患儿家长、哭哭闹闹的患病孩子、熙熙攘攘的就诊大厅,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贾立群说,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抱着让孩子平安健康的梦想走进医院。因此,帮助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去圆那个即将破碎的梦,这是医生的责任,这更需要医生的坚守。
就这样,贾立群敢当“配角”在B超机前一干就是25年,虽然手里拿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探头,但他心中的梦想却很大,那就是不能让一个孩子在他的手里漏诊、误诊。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贾立群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手术室看医生们现场做手术,还把手术中切下来的标本拍成照片,晚上回到家,他用照片和B超图像仔细地对比研究分析。“因为每一次研究,都会让我的眼光更准确一些,让我离梦想更近一些。”贾立群如是说。
多年来,由于贾立群的诊断比较准确,每当碰到疑难病例的时候,医生们都会在B超单子上注明要做“贾立群B超”。做完了,有的家长还用手指着B超机问他:“大夫您做的是‘贾立群牌B超’吗?”这个有趣的误会却让贾立群感到了社会的温暖和群众的信任。
把工作当事业信守承诺
在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每天面对焦急的家长,贾立群主任总是耐心地说:“我吃中午饭前肯定给你们做完。”对此,贾立群的学生王佳梅却纳闷:“这么多人,午饭前怎么可能做完?”可是后来王佳梅发现,贾主任根本就不吃中午饭。他都是晚上七八点下班后才去吃饭的。
有时中午,贾立群在B超单上签字时,手都在颤抖。王佳梅对贾立群说:“主任,您这是低血糖了。”他总是说:“没事儿,我20多年不吃午饭了,习惯了。那么多孩子都饿着肚子等着呢,我到点儿就去吃饭,不合适。而且很多外地患者坐火车、坐飞机来北京,多等一天,就多花一天住旅馆的钱。”
“我也承诺,只要患儿需要,我24小时,随叫随到。”贾立群说,有一个休息日,他正理发,突然接到医院的急诊电话,而头发刚理了左边,右边还没理。他马上要求理发师停下来,顶着“阴阳头”立刻赶往医院。
只要患者需要他,只要医院需要他,不管在哪里,不管有多晚,贾立群都随叫随到,从没有半点怨言。北京儿童医院外科大夫宋宏程告诉千龙网记者,两年前的一个晚上,他们接诊了一名8个月大的婴儿,孩子不断呕吐已经8个小时,根本就没有精气神了。他们怀疑这个孩子是患有腹内疝。腹内疝发病率很低却很危险,病死率高达70%以上,这需要马上剖腹探查。
“什么?要剖腹探查?”家长一听当时就急了,惊叫起来:“大夫,我告诉您,术前不诊断明确咱不能做剖腹探查手术!”双方僵持不下时,宋宏程大夫等人建议请贾立群主任做个超声确诊再说。
他们拨通了贾立群的电话,他正在京郊开会,一听说这个孩子的病情,贾立群二话没说:“行,我马上回去!”当时正是三九天,北风呼呼的刮着,贾立群开了1个多小时的车急速赶回医院,立刻为这个只有8个月大的婴儿做了B超,经过确诊果然是腹内疝。于是,这位家长同意立即给婴儿做手术。
“甚至有一天夜里,我被叫起来19次赶往医院接诊。”贾立群幽默地告诉千龙网记者,他家就住在北京儿童医院旁边,每次都是刚躺下,电话铃就响了,他又一次次地赶紧穿上衣服,跑到医院。他爱人心疼地说:“你这一宿啊,净在这儿做‘仰卧起坐’了。”
把群众当亲人业精于细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患儿,贾主任的笑容总是那样慈祥,他的动作总是那样轻柔。”王佳梅给千龙网记者介绍说,他会把做B超用的耦合剂放在暖气上烤热了,然后在手里再捂一会儿,才轻轻地给患儿涂在身上。做B超时,他一边哄着孩子,一边游走着手中的探头……
辰辰1岁半的时候,在一家医院做造影,虽然吃了镇定药,但是他仍然拼命地挣扎、声嘶力竭地哭喊,家里3个大人加上3个医护人员都按不住他。而辰辰来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检查时,贾立群把B超机的屏幕转到了辰辰这边说:“宝宝,这个机器可神奇了。你看这有个山洞,你要是不哭,一会儿就会有个小白兔跳出来……”
没想到,过去6个大人都按不住的孩子竟然不哭不闹,一双大眼睛好奇地对着屏幕上的影像看来看去,就这样乖乖地做完了检查。经过及时的手术,辰辰的病治好了。当患儿家长非要把自己做的小吃送给他尝尝时,他也把患儿当亲人而回赠一个大生日蛋糕。
“我们接诊过一个甘肃来的小姑娘,她的肚子疼6年了,曾开过两次刀,都没有找到病因。”北京儿童医院外科大夫宋宏程介绍说,贾立群主任给这个甘肃小姑娘做B超时发现在十二指肠上有一个绿豆粒大小的囊肿,并断定这就是引起孩子腹痛的根源,该医院外科决定根据贾主任的超声诊断给孩子做手术。
在做这台手术前,外科大夫们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和手术方案的设计,可是当打开小姑娘的腹腔后,大夫们却怎么也找不到囊肿。情急之下,主刀大夫说:“快!去请贾主任!”贾立群一路小跑着赶到手术室,他拿着消过毒的超声探头在患儿腹腔内仔细查找,终于在胰头之后发现了它的身影。
这个位置让所有在场的医生倒吸一口冷气:多危险的手术部位呀!下刀稍微有不慎,就会损伤胰腺,弄不好,会有生命危险呀!此时,主刀医生问:“贾主任,您看从哪下刀?”贾立群的眼睛紧紧盯着B超屏幕,一眨不眨。他拿着探头的手,像绣花一样的轻微和细心。最后,贾立群找到一个距离囊肿5毫米的部位作为手术切点。
这短短5毫米的距离,由于手术部位的特殊,就像走不到尽头的万水千山,手术间里的空气紧张得几乎凝固。整整两个小时过去了,银色的手术刀在超声探头的引导下,一步步,一点点,小心翼翼向深层划去,囊肿终于完整切除了,胰腺完好无损!手术间里所有的人都小声欢呼起来。而此时的贾立群已经汗水淋漓,就像经历了一场生死大战。
这个让甘肃小姑娘疼了6年的祸害终于被切除了!患儿的父亲专门来向外科大夫们道谢:“感谢你们呀,救了我孩子的命……”这时候,大家都说:“要谢呀,您就去超声科谢谢贾主任吧。没有他,这台复杂的手术,几乎不可能完成啊!”贾立群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处处为群众着想,群众也把他和那台B超机亲切地称为“贾立群牌B超”。
把改革当使命敢于创新
近年来,看病挂号难、医药费贵,为群众所诟病。据北京儿童医院党委书记沈颖介绍,随着贾立群B超的口碑越来越响,超声室外慕名而来的家长越来越多,队越排越长了,就好比春运期间的火车站,人挤人、人挨人。
沈颖说,过去做超声检查一般要预约两个月左右,为了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贾立群向医院立下了“军令状”。他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采取了各种措施,使超声检查的预约时间从2个月变成了2天。该医院党委号召全院向超声科学习,在他们的带动下,该医院其他功能检查科室预约的时间,都缩短到了2天。
目前,检查“结肠息肉”这种病,国内外公认是用肠镜。但患儿要经历住院、洗肠和全麻的痛苦,花费也很高。贾立群经过研究,摸索出肠道息肉在B超图像上的特点,用B超就能做到100%正确的诊断,不仅减少了患儿的痛苦,还为家长节省了不小的开销。
在危机时刻,贾立群勇担使命,敢于创新。2008年2月的一个深夜,牡丹江一位患儿父亲坐最后一班飞机,抱着已经“病危”的3岁儿子,赶到北京儿童医院。这位父亲绝望的眼睛是红红的,因为孩子很多天没有一滴尿了,先天又只有一个肾脏。北京儿童医院是他最后的希望,而贾立群B超,又成了他希望中的希望。
当天深夜,刚刚入睡的贾立群再次被电话叫起,他立即赶到医院。经过仔细检查,贾立群对孩子的父亲说:“孩子肾脏没问题,只是在输尿管堵了一些像沙子一样的结石,只要把结石排出,肾衰就可以治好了”。
患儿父亲听了这话,一下就哭了出来:“儿啊,儿啊,你在北京捡了一条命啊!”他还没走出B超室,就用手机向牡丹江的亲人报了平安:“多亏遇到了贾立群这样的好大夫,咱们这棵独苗啊,可有救了!”他们远在牡丹江的一家人按照当地风俗,向着南边的方向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连着磕了3个头,行了千里之外一个普通家庭对贾立群最隆重的大礼。
此时,B超机前的贾立群还在思考着:这种结石过去在孩子中非常少见,近来为什么突然增多了呢?于是,贾立群和临床医生一起调查了10多个结石患儿的喂养情况,结果是:孩子吃的是三鹿牌奶粉。
几个月后,“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了。“我接受卫生部紧急任务要求在4个小时内制定出诊疗方案。我找到贾立群,根据我们前期的经验,只用了2个小时就制定出来了。”沈颖说,后来这个方案成为全国筛查奶粉结石的“金标准”。
当时,贾立群作为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在全国各地培训B超医生、指导筛查工作。当时,北京儿童医院也是奶粉筛查的前沿阵地,每天有成百上千个孩子等待着确诊。那些日子24小时连轴转,贾立群和他的团队顺利完成了3万多个孩子的筛查任务,及时化解了3万多个家庭的幸福危机和社会信任危机。而在筛查的空隙,贾立群靠在B超机旁就能睡着了……
把付出当快乐人民至上
频繁的检查,让一些患儿对医院、对白大褂充满了恐惧。贾立群告诉千龙网记者:“面对医生,不少小孩都哭着、闹着害怕检查,我除了耐心哄着这些孩子之外,有时候还得配合他们一些‘非正常’的要求。”
有一次检查前,家长抱着大哭的孩子说:“大夫,您能把白大褂脱了吗?我们家的孩子一看见白的就害怕。”为了让孩子顺利检查,贾立群立即把白大褂脱下来了,露出里面的羊毛衫。可孩子还是哭个不停,家长又说:“您那毛衣上还有白色的条块,您能不能把毛衣也脱了呀?”贾立群一听,又赶紧把羊毛衫脱了下来。贾立群风趣地说:“好在我里面还有一件衬衣,正好是蓝色的,孩子这才安静下来,做了检查。”
“有人问我,这么不合理的要求,你怎么还答应啊?在我看来,只要不耽误孩子看病,一切都值得。我也有孩子,家长疼爱孩子的心情我最能理解。但遗憾的是,这些年来,为了多检查一些患儿,对于我的孩子和家人的合理要求,我却常常要说一个‘不’字,心里对他们也积攒了很多个‘对不起’。”贾立群如是说。
有一次,一个小孩做肾脏穿刺,孩子特别胖,哭得没完没了,图像看不清晰。贾立群就一边哄着孩子,一边拿探头引导着肾内科医生小心地进针。不知不觉地,2个多小时过去了,窗外下起了瓢泼大雨。最后,穿刺成功了,贾立群放下探头,突然想起来,他7岁的儿子放学后还在汽车站等着他去接呢。
贾立群急得一路飞跑,赶到了车站,看见儿子孤零零地还站在大雨里等着他哩。他儿子浑身都被雨水浇透了,连书包里都灌满了水。他一看见贾立群就哭了:“爸,您怎么才来呀?!”贾立群一把抱住他又心疼又生气:“你傻不傻呀,怎么不知道躲雨呀?”儿子委屈地说:“您说过让我在车站等着您,不准动。”这时,贾立群抱起冻得直打哆嗦的儿子,眼泪夺眶而出。
贾立群心里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一天早上刚上班,我就发现贾主任有点不对劲,只见他脸色蜡黄,还不时地用手去捂着肚子。”贾立群的学生王佳梅连忙劝他去看病,他看着诊室外焦急等待的病人,摇了摇头回答说:“没事,只是肚子有点疼。”
贾立群用一只手顶着肚子,一只手拿探头为孩子检查,大颗大颗的汗珠顺着他的额头滑落下来。“他的眉头皱得紧紧的,我想他一定是疼得更厉害了。”王佳梅哽咽着说,可是他不忍心让一个个点名要做“贾立群牌B超”的患儿家长失望,当天一直到下午6点多钟,他就这样一直坐在B超机前,看完40多位患儿,自己才去就诊。
这次,医生给贾立群做了个B超后,毫不客气地批评他:“亏你还是医生呢!来这么晚,阑尾都穿孔了,有生命危险,你知不知道?!”随后,贾立群就被推进了手术室……王佳梅十分不解地说:“人的疼痛级别为12级,而阑尾穿孔的疼痛感为11级。我真难以想象,贾主任这一天是怎样在剧烈的疼痛中度过的。”(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
相关报道:[感动北京]“活雷锋”50年掏工资助困达48万元
(来源: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