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明:葡萄酒爱好者,专栏作者。
酒经沙场
偶见一张澳门苏沙洋行“西洋佛兰地酒”老广告,上面印有孙中山先生头像,正文写道:“西洋京都马斯埃喇厂,为尊敬创造中华民国之大总统孙中山先生起见,特制一种孙中山牌西洋佛兰地酒,精选上等葡萄以最新科学方法制炼,敦聘专门家监督,由本厂亲自在西洋入樽……”
“西洋”是澳门人对葡萄牙的俗称,“马斯埃喇”即“Macieira”音译,该公司由葡萄牙酒商何塞·马利亚·马斯埃拉创立于1865年,后以生产白兰地著称,现属国际酒业巨头保乐力加集团。那么,“佛兰地”是什么酒?会不会就是“白兰地”?恭喜你,猜对了!其实在广州白话中,“佛”除了读“fat1”和“fat6”,还读“bat6”——听起来接近普通话的“八”,如果依此用广州白话去读“佛兰地”,比之“白兰地”更接近原文“Brandy”的读音。
打通这个关节,我们就不难理解:早在1898年出版的广州《岭学报》第五期,就刊登《法国工艺考略》介绍说:“一千八百九十二年,通国有四千七百一十六所大佛兰地行,有二十六万七千九百五十四小行,共出有二兆二十六万三千零七十九桶。”1919年邹轩嗣所作的一首“羊城竹枝词”,如此描绘广州东亚大酒店:“东亚宴开胜大东,佛兰地白樱桃红。五洲一室成佳话,纽约伦敦一壁通。”直到今天,老一辈广州人仍有沿用“佛兰地”的表述习惯,比如粤剧名伶罗家宝先生回忆唐雪卿(恩师薛觉先的夫人)的文章就写道:“五婶十分好客,谈锋甚健,一晚可以饮一两支三星斧头牌佛兰地酒,回国后,因三星斧头牌不容易买,她便改饮中国出产的张裕佛兰地。”三星为白兰地的一个等级,斧头牌即以手举斧头为标志的轩尼诗。
众所周知,法国最好的白兰地是干邑。而“干邑”也得用广州白话去读(干/gon1,邑/jap1),才接近原文“Cognac”的读音;如果用普通话去读,听起来就像普通话版“屈臣氏”(Watsons)或“碧咸”(Beckham)一样谬以千里。“Cognac”比较靠谱的其他方言中文译名,或许当数同治十二年张德彝稿本《三述奇》中的“高酿”、光绪七年张德彝稿本《四述奇》中的“高呢牙”、光绪十七年上海“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二帙《三洲游记》(作者佚名)中的“高虐”、光绪二十六年遵义黎氏刊本《西洋杂志》(作者黎庶昌)中的“高尼亚克”。
反之,一些北方话版本的中文译名,如果用广州白话去读,听起来也是鸡同鸭讲,比如“香槟”,用广州白话说给北方人听,对方恐怕很难联想到“Champagne”。事实上,早在道光七年本衙藏本《香山县志》中,早已有一个用广州白话音译的“Champagne”中文名,即“三边”。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