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正离顺德越来越远。
目前仍有部分香蕉鱼塘存在农村。
当年的桑基鱼塘已不复存在,农民把鱼塘的泥翻出来卖给种花者。
策划/徐靖
文/记者曾毅、陈绪厚、胡迪
图/记者陈枫
阳春三月,一年一度的桑果文化节正在南国丝都博物馆火热举行,如今,在800多平方公里的顺德,小伙伴们或许只有在此一隅,才能品尝到桑葚的美味。这,让祖籍在均安沙浦的香港艺人罗家英颇为感慨。近日他就在微博上感慨道,初次回乡到处都是桑基鱼塘,一路田野,而今处处是楼房、工厂。外资来了,鱼塘也填了,乡亲不种桑而坐地收租……言语间不免有些失落。
事实上,罗家英的失落,不少顺德人深有同感。上周,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上线微访谈时,就有网友发问:高度工业化、城市化的顺德,有没有给农业留个位置?梁维东当即表示,顺德会严守36万亩农地这一红线。
这或许会让日渐式微的顺德农业稍感欣慰。
式微
传统农业几近消亡
记者从区政府相关部门拿到权威的顺德农业调查文件,显示包括桑树、甘蔗、水稻以及部分蔬菜品种,在进入2000年后,已基本在顺德消失,相关数据统计中,也已经见不到这些传统农业的踪影,但在金版记者的努力下,还是在顺德全区范围内,找到了它们存在的证据。
桑基 鼎盛时期可谓全民皆桑
辉煌档案:1925年,顺德桑基面积达到66.5万亩,占全省56%。
衰落起点:进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减少,1962年下降至5.9万亩。
消失痕迹:1997年,只剩下农科所研究用5亩,目前仅南国丝都博物馆保留十多亩“示范田”。
“桑叶雨余堆野艇,鱼花春晚下横塘。”一句清代顺德著名诗人、画家张锦芳的诗,道出了桑基鱼塘生态循环系统的秘密: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
历史上的顺德地势低洼,易成水患,早在宋代顺德人就开始因地制宜,垒土危机,蓄池养鱼,经过500多年的摸索,桑基鱼塘成为顺德主要的农业模式。然而,近30年来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完整的桑基鱼塘在顺德几乎绝迹。据记者了解,目前顺德唯一完整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在南国丝都博物馆。
南国丝都工作人员张银英介绍说,鼎盛时期,顺德的桑基鱼塘达到66万多亩,约占珠三角的一半,90%顺德人从事桑鱼生产,可谓全民皆桑。
目前,南国丝都所保留下来的桑基鱼塘面积约10多亩,并载有桑树几千棵,是顺德目前唯一完整的桑基鱼塘。张银英表示,“桑基鱼塘代表着顺德过去最辉煌的时代,这个一定要有所保留。”
水稻 最后一块稻田仅10亩
辉煌档案:1939年末最巅峰,达到30万亩。
衰落起点:1972到1979年还有13万到14万亩,之后不断减少;
消失痕迹:2003年正式从农业统计表消失,目前仅有城轨顺德学院站有“十亩”观赏稻田。
距离广珠城轨顺德学院站不到100米地方,有一块近10亩的土地,本周记者前往探寻时,发现里面长满了草莓,但这里其实是顺德“最后一块稻田”。
经营者冼先生告诉记者,每逢5月到9月,他就会铲掉这些草莓,种上水稻。去年的收成不错,8000斤的“顺德稻米”深受大良人的欢迎,1袋装的稻谷75斤卖200元,现在库存剩下不到1000斤。“我们顺德土地稀少,2000年前后就看不到水稻了。但邻居番禺还有大量的水稻,我觉得水稻在顺德不应该绝迹,就去番禺取经,最终决定在这里种上十亩稻田。”冼先生说。
冼先生是在2012年开始种水稻,目前的经营状况是每亩地亏损一千元,但他认为很值得,第一是收获了健康米,第二是恢复了顺德“水稻记忆”。
“很多学生喜欢来这里烧烤,走到旁边一看,就知道这是水稻,曾经顺德漫山遍野的农作物。”冼先生笑着说道。
甘蔗 “五沙蔗”买少见少
辉煌档案:1985年为最巅峰,15.2万亩。
衰落起点:1990年开始逐年减少。
消失痕迹:2003年从农业局统计表消失,目前仅有五沙地区不到十亩种植。
顺德种植甘蔗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而上世纪3 0年代随着桑蚕业崩溃,大片桑基丢荒,从菲律宾爪哇引进良种蔗开始在顺德大范围推广,种蔗之风也兴起。而1985年种植面积达到183万亩,为最高种植纪录。
2002年甘蔗仅剩下8 5 3亩 ,2003年甘蔗种植从统计表上消失。据农业部门估计,2004年以后,甘蔗面积约有几百亩,多数是果蔗,少数是糖蔗,主要售给凉茶铺、食肆榨蔗汁和居民煲蔗水。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农地被征用,在顺德种植成片甘蔗已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大良五沙地区的沙坑村的村民告诉记者,十几年前,自家还有十几亩甘蔗地,但现在“一点都没了,想种也种不了”。
在五沙地区的公路上,有不少水果摊,大多有甘蔗出售。摊主告诉记者,这里的冰糖蔗,因为其黄色外皮,又称黄皮蔗,是五沙地区远近闻名的甘蔗品种,顺德人爱称其为“五沙蔗”,味甜,口感清脆。摊主表示,“这种甘蔗很好卖,春节前后的生意最好,一天可以卖2000多斤”,而且“不少大良、容桂等周边地区的人,会专门开车来买”。
五沙地区的甘蔗,至今受到市民的热捧。然而,良好的市场并没有带动五沙地区的种蔗产业,现在怕十亩都没有了。
蔬菜 名种已须从外地引进
辉煌档案:1991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1.1万亩。
衰落起点:2000年开始滑落,保持在5万亩左右。
消失痕迹:目前部分蔬菜品种,要向外地引进。
陈村青皮冬瓜、大良春水白菜、桂洲江南正菜、大良犁头黑夜菠菜……上了年纪的顺德人一定知道,这些都是顺德过去响当当的蔬菜品种,种植面积大,产量大,不光自给,而且还外销至湖南、湖北、四川等二十多个省市。然而,这些优良的顺德蔬菜品种,如今在顺德都已经几乎消失,很少再有人栽种。
在大良热闹的华盖路上,有一家名为“丰登”的蔬菜种子店,约30平方米的店铺,出售着顺德绝大部分的蔬菜种子。“过去是南菜北运,现在反而倒过来了。”67岁的潘伯,在种子店干了大半辈子,也见证了顺德蔬菜业的兴盛。潘伯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顺德蔬菜很畅销,一度远销东北、京津唐、西北等地区,而现在不光不少蔬菜名种已经消失,还需要从外地引进。”
潘伯介绍,顺德蔬菜有着辉煌的过去。改革开放后,蔬菜成为重点发展的经济作物之一,种植经营向专业户集中,蔬菜基地应运而生。就算后来部分菜地被二 、三产业占用,蔬菜种植面积仍然保持在 5 万亩左右。潘伯表示,“从2004年就开始不行了,这从种子店的生意可以看出。”
而潘伯的口中那些已经快消亡的蔬菜品种,过去都曾经名噪一时。如顺德青皮冬瓜,大个,好吃。如今,这些优良的顺德品种,要么消亡,要么需要从外地引种。
现状
鱼塘花基成农业最后图景
自古以来,顺德的桑基、蔗地、稻田闻名于世,更是有“南国丝都”的美誉。但如今,顺德桑基、蔗地、稻田都几近消失。在1925年,顺德桑基面积达66.5万亩,占全省桑地总面积56%。生丝输出量占全省80%以上,容奇更是全省蚕茧、蚕丝最大交易市场,有银号40多家,占全省总数66%。到1997年,顺德区只剩下市农科所科研用桑地5亩。顺德蔗地在1947年种植面积达到了23万亩,创历史最高纪录,但是到了2002年,甘蔗地仅剩853亩,2003年甘蔗种植从农业部门的统计表上消失。
而顺德种植历史最为悠久的当属稻田,西汉时期已经种植。后来,顺德区水稻种植面积也一度高达18.1万亩,随着除甘蔗以外的经济作物生产经济效益逐步显现,水稻2002年只剩下843亩,2003年也从统计表上消失。
据原顺德区农业局退休干部冼润洪介绍,在过去20多年间,有近百年历史的桑基、蔗地、稻田日渐消亡。目前,顺德全区耕地剩下不足40万亩,昔日被津津乐道的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而形成的珠三角自然生态农业景观,如今只有数万亩花基、几万亩菜地、近万亩果基衬托着20多万亩鱼塘。鱼塘、花基、菜地,这已经是顺德基塘农业最后的图画。
忧思
工业污染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对于顺德农业格局的变迁,有本地学者表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提速,土地价值越来越高,有限的土地资源势必会被蚕食,而保留下来的农业用地也会逐渐向经济效益比较高的养殖业、花卉种植业转变。
“在农业问题上,我们要讲经济,但也不能全讲经济”,上周,在上线进行微访谈时,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也专门提到了农业问题。他透露,从经济角度看,顺德农业产值不到2%,但是36万亩农地却是顺德一直严守的一条红线,“农业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给我们提供了绿色安全食品,我们的农业做好了,也能很好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不过,根据佛山市农业局李丽雪等人的调研,顺德区的农业发展实际上并不乐观。顺德区全区面积仅806平方公里,根据数据统计,顺德区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下降,人均耕地面积近年来也是逐年减少,从2003年的0.51亩/人,到2010年时,已经是0.24亩/人,大大低于0.8亩/人的国际警戒线水平。
另外,调研也显示,由于过去对生态环境保护没有足够重视,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对农田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下降,也制约了顺德农业的高层次发展。而据了解,顺德是广东重要的鳗鱼养殖基地,但近年来由于顺德酸雨现象严重,而酸雨对鱼塘水质有重要影响,因此,不少养殖户已经弃养对水质敏感的鳗鱼,改养对水质不太敏感的四大家鱼,以养鳗鱼为主的养殖户则搬迁到台山等地。
方向
将发展外延和“三高”农业
对于今后顺德农业发展的方向,有专家表示,传统农业虽然日渐式微,但在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顺德,发展高产、高质、高经济效益的“三高”农业依然大有可为,而梁维东也表示,顺德农业经过多年发展,在“三高”方面已经做得相当突出。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坦言,虽然顺德有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但农业自然资源的缺乏导致无法在本地实现有效转化,需要从单纯利用本地资源向跨区域调配资源转变,扩展农业发展空间,这就是梁维东在微访谈中所提到的外延农业,这方面顺德正在下大力气推进。
据了解,目前顺德区外延农业发展迅速,早在2010年,顺德外延农业面积已经超过区内农业面积,达到了36.3万亩,当年产值高达57.4亿元。外延区域从番禺、中山、惠州等地市延伸至福建、四川等省份,甚至到越南等国家。目前顺德区外延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是租赁开发,即以农业大户为主体,在异地开发建设生产基地并包销产品。
另外,对于顺德农业发展还有一个利好消息,那就是一度撤销的顺德区农业局,将于下月正式挂牌,成为顺德区社会工作部下属的一个二级局。之所以重设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一方面可以跟上级部门更好地进行工作衔接,另一方面商事登记改革之后,顺德基本上是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来确定监管职责,而农业部门的监管责任非常重大,独立出来也可以更好地开展后续监管。
曲折寻“农”记
【记者手记】
在如今的顺德,要寻得一片甘蔗地、一亩稻田、一套完整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可不是易事。就算问上了年纪的本地人,大多也不清楚,可能还会反过来问——“还有啊?”“在哪里?”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顺德的农业结构悄然发生变化,特别是城市化、工业化建设的加速,曾经代表顺德农业辉煌的桑基、蔗地、稻田日渐消亡,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为了寻到幸存的甘蔗地,记者多方打听未果后,只得驱车行驶在郊区的田野里,希望以目之所及,能寻得顺德最后的蔗地。而寻找的过程就如同一次探险,扫过郊区成片农地发现,大量农业早已被另作他用,剩下的也多用来养殖、种植花卉、果树等。
但功夫不负苦心人,一番曲折过后,记者驾车来到顺番公路,在公路边的一处民宅屋后,发现了久违的甘蔗。虽然只有十来棵,却足以让记者兴奋不已,但询问过当地的阿伯后,才意识到——这里是顺河村,我们到了南沙。
根据顺河老伯的指引,我们来了与顺河村相隔不远的沙坑村,并在村口的农地里,找到了几棵甘蔗。但村民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土地,沙坑村基本上不种甘蔗了,就算整个五沙地区,也没有几亩甘蔗地。”
而顺德唯一的稻田、桑基鱼塘,本报此前均有过报道,因而寻找相对就容易了很多。在距离广珠城轨顺德学院站不到100米处,记者见过了顺德目前唯一幸存的10亩“稻田”,它藏身于菜地之间。而所谓的稻田,现在种满了各式蔬菜。当地村民告诉记者,“由于稻谷播种的时间还没到,所以现在农田种着菜,后面会种稻谷的。”
而在南国丝都的新馆址处,记者也终于见到了顺德唯一保持完整的桑基鱼塘:面积达45亩的桑基鱼塘及几千棵桑树,代表着顺德过去农业经济的辉煌,并吸引着不少市民前来观赏。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