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办事找熟人更靠谱吗

2014年04月02日02:38    来源:长沙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办事找熟人更靠谱吗

漫画/吴志立

  记者 聂映荣

  医院看病,托人找熟悉的医生;

  孩子入学,托人去找好学校、好老师;

  找工作、办审批,也寄希望于熟人的帮忙……

  熟人社会,通俗地讲就是“小圈子”社会。半个多世纪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他的作品《乡土中国》中就说过: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如今,办事先找人,有人好办事,仍是很多人的社会生存法则。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而来的陌生人社会,并没有完全改变国人凡事找关系的既有思维模式。

  愈演愈烈的“求人办事”现象,是否真的让市民办事更靠谱?这种盛行的社会风气又因何出现?何时又是尽头?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走访。

  故事

  1 生孩子没床位,找熟人一天就解决

  “现在去医院看病,第一反应就是找熟人。”家住芙蓉区电信花园的胡先生这句话给记者的印象异常深刻。“最近两个女同事生孩子,都是找熟人才弄到床位。”胡先生说,当时,女同事的家人都想让其到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去生孩子。经打听得知,医院床位供应紧张,可能半个多月都拿不到好床位,但眼看预产期就要到了,家人立即联系亲朋好友,帮忙找熟人。“第二天就弄到床位了,碰到这种事,你可能多花点钱都不一定能解决。”

  最近,永州人王女士带母亲来长沙看病,她母亲高血压颅内充血,病情严重。她们在湘雅医院及湘雅二医院辗转多次,都没有排到床位。最后,她托熟人找到湘雅三医院的内部人员,送礼之后拿到一个床位。

  2 孩子不能进好学校,熟人“非常规”送进

  在众多受访者看来,很多学校在学生入学的问题上存在不规范,留出了大量人为操作的空间。

  最近,家住雨花区的黎先生也遭遇了孩子入学的问题。他的孩子之前是在一家私人开办的幼儿园读书,今年,他想把孩子转到附近的公立幼儿园,但却被告知学生名额已满。无意间,他跟朋友聊起此事,这位朋友说可以找熟人帮忙。果然,事情很快就在熟人的“帮忙”下得到解决。黎先生坦承,采用“非常规”方式把孩子送进学校确实不妥。但他们都说,如果自己不找,别人也会去找,“何况这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必须得努努力。”

  3 代办车辆过户,熟人能插队

  前日上午,刘先生如同往常一样,站在井坡子韶山南路旁招呼自己的顾客。他手里拿着一块约30厘米长的招牌,上面写着“收车、过户、年检”,他主要的工作是帮别人代办业务,“别人可能要好几天才能办妥的事,我一天都不用就可以办好。”

  在这个过程中,他代替了“熟人”的角色。而他之所以效率高,是因为他也有自己的门路——还是熟人。

  “我在车管所有熟人,不用排队。”他说,如果有人要办理车辆过户,只要销掉违章,把资料交给他,原车主和过户车主都不用去车管所,快的话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帮忙代办好。对于这份工作,他自己评价道:“如果没有熟人,确实寸步难行。”

  4 熟人也坑人,有苦说不出

  “找熟人办事,一定会靠谱吗?”大多数受访者回答是“不一定”。

  上述从事代办车辆过户工作的刘先生,跟记者说起一个“超不靠谱”的熟人故事。2012年,他在郴州的一个朋友小戴买了私家车,一个“熟人”知道后对小戴说,只要500元就可以帮忙代缴车辆购置税,小戴觉得可省不少钱,立即答应下来。事后不久,“熟人”把完税证交到他手中,他很感激地把钱给了“熟人”。没想到,不到一年,国税局的工作人员找到他说,他的车辆未缴纳车辆购置税。他把完税证拿出来给工作人员看,才知道完税证是假证。最后,小戴不得不去国税局如数补缴了车辆购置税和滞纳金。

  调查

  超8成认为找熟人办事更靠谱

  “那肯定撒,有些事不找熟人还办不了呢。”最近一周,记者先后在长沙街头随即选取了100位路人进行采访,这句话是记者听到次数最多的一个回答,他们回答的问题是:“你是否认为找熟人办事更靠谱?”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84人直接表示肯定,并表示自己有过找熟人办事的经历。另有9人并未直接肯定,而是说:“那要看办什么事,有的事交给该办的人去办就是了。”剩余的受访者认为,在平常的生活工作中,没必要抱着找熟人的心态去办事,而且找熟人办事也并不一定靠谱。

  在这些受访者当中,有超6成人认为,在某一行业里做事,必须有这一行的熟人,否则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另外,这些受访者说起自己或旁人“找熟人办事”的具体事情时,超半数的人提到的是看病和孩子入学,医院和学校成了他们眼中的“熟人社会重灾区”。

  拒帮熟人办事反而感觉欠人情

  找熟人办事,求人者得了便利当然高兴,那被找的“熟人”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记者采访了几名不同行业的工作人员,经常成为“熟人”的他们均表示,最大的感受就是“尴尬”。

  中国新闻网曾对800名医生进行在线调查,有4成医生每周至少有一次被熟人找看病,从未被找过的医生则根本没有。更重要的是,7成医生对熟人来找看病表示反感,过半数医生表示,在看病时对熟人病人会同等对待。

  从刑警岗位退休下来的王先生说,在干刑警工作期间,经常有一些熟人找他,希望他帮忙转户口、办身份证等事,他会尽量帮忙跑腿。也有一些人通过亲朋找到他,希望他能在与相关制度相违背的事情上“帮帮忙”,碰到这种事时,他会选择拒绝。但事后却很尴尬,“给人的感觉是,反而我欠了个人情。”

  析因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制度不完善导致有缝可钻

  在有关熟人社会的论述中,背景和关系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有人把“熟人社会”称为“关系社会”、“后门社会”。

  众多受访者反映,熟人朋友或关系户找相关部门办事,享受的是笑脸相迎、主动询问、快办快结,甚至可以做出“小动作”、打上“擦边球”、逾越“高压线”。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教授陈成文认为,“熟人社会”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事就越好办。

  “我不找熟人,别人就会找熟人。”这是众多人找熟人办事时的心态。为何如此多人热衷于找熟人,陈成文分析称,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逻辑里,家族观念、圈子观念、关系观念等占据重要位置,亲缘、地缘和物缘关系使“人情”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往往超越了各类制度。有的人想抵制,也被传统的亲情义务观念拉入熟人社会。另外,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人情”有缝可钻。

  体验

  从前找熟人现在自己办,完全没必要再找熟人了

  今年1月,公安部副部长黄民在与民警座谈时说,一些群众感到办户口办证难,合理合法的事也要找熟人,“我们要有决心、有意志改变这种状况,打破潜规则,让老百姓不用找人就能办成事。”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长沙市公安局户口身份证受理中心,在大厅门口,墙上挂有户口、身份证办理程序指南。前来办证的市民,纷纷在门口取号,等办证员按先后顺序一个个办理。刚补办完身份证的黄女士说,完全没必要找熟人,“按规矩办事,谁都舒服。”

  近日,长沙市政务服务中心。记者跟随60岁的李先生办迁移户口的手续,他准备把户口从老家陕西迁到长沙。办完手续后,李先生很是满意:“前后花了不到半小时,办事比我们老家那边快多了。”

  “找熟人虽然像个传统,但有些事确实不需要去找熟人了。”在长沙开公司的何先生,2004年他刚开始创业时,办理注册公司的程序,在工商局等部门来来回回跑了大半个月,都没有拿到营业执照。最后,他不得不花钱托人帮忙办理,不到两三天,事情就办好了。今年,他打算再开一家电器服务公司。2月19日,何先生来到长沙市政务服务中心得知,只要资料齐全,3到5个工作日就可以拿到营业执照。

  “办事便捷了,完全没必要找熟人。”市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刘桂军认为,随着审批程序的简化,电脑技术的运用,还有服务窗口的增加,办事效率一直都在不断提高,这从根本上减少了找熟人注册公司的数量。

  市民

  盼“熟人”现象减少,各行各业都需想办法

  “肯定还是希望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少。”采访过程中,虽然大多数受访者坦承自己是其中的参与者,但对“找熟人”的社会现象却很厌恶。“就拿医院挂号的事来说,有人找熟人拿到号,就一定有人被插队。”市民吴先生说,如果随便加塞,那对老实排队挂号的病人来讲太不公平。在他看来,患者找熟人挂号的心态可能暂时难以改变,但医院的制度可以更加严格,管理更加科学,尽量杜绝医院内部的人帮忙插队拿号。

  对于找熟人帮孩子入学的情况,有受访者认为,家长如果真正关心孩子,就不应该去找熟人。因为孩子作为其中的当事人,找熟人的做法会使孩子从小就产生一种特权意识,认为有关系的人才是最有能力的人。相反,家长应该教育鼓励孩子,通过自身努力去获取成功,“正确的教育远比学校好坏更重要。”

  “现在很多人都只会抱怨说,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子。”吴先生认为,因为找熟人的现象已渗透到各行各业,要改善这种状况,各行各业的人都应该积极地想办法,否则折磨的就是自己。

  对话

  全方位构建机制,根治熟人社会遗患

  记者:有人把中国称为熟人社会,很多人认为找熟人办事更靠谱,甚至办事前第一反应就是找熟人,为何这种现象如此盛行?

  陈成文(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教授):这与中国根深蒂固的历史文化和市场经济发育的不成熟紧密相关。一方面,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与生俱来的关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逻辑,在现实生活中,家族观念、圈子观念、关系观念等对大家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记者:有时一碰到亲朋好友求着办事,自己哪怕不想办,也会觉得身不由己。

  陈成文:对,在中国人的传统情感中,那种义务观念仍产生着很大影响。这既造成一种亲情义务观与公益义务观的矛盾,又对人们的政治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熟人好办事、三个图章顶不过一个老乡,这种观念正是大家生活在熟人社会的朴素表达。

  记者:这种找熟人的现象普遍存在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陈成文:你通过熟人得了好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既坏了规矩,又坏了别人的事。如果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找熟人来办事,就意味着社会在不断“熟人化”。而“熟人化”就意味着用“关系”来超越法律与制度的限制,以“人情”、“关系”代替“契约”与“竞争”规则,从而弱化了“法治”的功能和法律的威严,弱化了制度和规则的无私与刚性,也使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天平在“人情”中发生倾斜。

  记者:“熟人化”发生在小事上损害不大,但是发生在大事上就完全不同了。

  陈成文:如果将管理家庭的亲情、交情、友情这种温情脉脉的手段移植到管理企业、管理国家、管理社会中来,必将影响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熟人化”会使管理者在选人、用人时“任人唯熟”,引发社会腐败、寻租行为泛滥,导致整个社会风气败坏,小群体主义盛行。

  现在,拓展熟人关系成为许多单位和个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公关”成了打通关节变陌生人为熟人的手段,熟人的“公关”也催生了众多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因此,现代“陌生人社会”中熟人社会的过分发育,是对法制社会的腐蚀、市场经济的摧残、和谐社会的破坏。

  记者: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应该如何去改善这种状况?

  陈成文:熟人社会的发育已不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与要求,根治熟人社会的遗患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必须从“国家-社会-市场-公民”的视角,全方位构建联动互促的动力机制。

  记者:具体应该如何去做?

  陈成文: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熟人社会的弊端与危害的实质就是公共权力在熟人关系中的滥用与私化。因此,要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使人们不能也不敢将公共权力用于处理私人事务以谋取私利。

  另外,还要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功能。市场经济必须以平等、自由和契约为原则,完成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变,由“熟人特权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只有尽快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使社会的所有要素在交易时都呈现在阳光下,服务明买明卖,原有的熟人社会才会逐渐解体,发展为一个靠法治和契约为纽带的社会。

(来源:长沙晚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