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咫尺往来恋舟楫 沙口渡口话沧桑

2014年04月02日07:14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咫尺往来恋舟楫 沙口渡口话沧桑

渡轮上的市民千姿百态。

渡轮从河对面的东凤镇驶向这边的小榄镇。

渡轮靠岸,来往市民有序地上下船。

  渡口传奇

  (二)

  文/记者余婷婷、秦松 图/记者罗知锋

  小榄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域内溪河纵横,密集如网。在以前,围绕着小榄的江河溪流没有桥,乡人外出交往或经商,全靠搭渡。直至数十年前,渡船仍是主要交通工具,出乡无船路不通。小榄位处西江经济走廊轴线,上可通南海、广州、肇庆、梧州,下可达香港、澳门,自古便是香山县(今中山市)的商贸集散地。

  小榄河道上,曾经渡口林立。1984年10月沙口大桥建成使用,鸡肠滘汽车渡口随之撤销,随后乡中的“横水渡”及內河上的“花尾渡”亦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只有小榄江滨公园內饱经沧桑的沙口渡仍在营运。斑驳的铁皮船往来东凤、小榄两地,航程不足300米。尽管不远处大桥飞架,每年仍有120万人次搭渡。

  桥边仍有渡船人

  一栋三层的黄色小楼,大半被凤凰木和细叶蓉掩映着,若不是当地人,初次寻找藏在江滨公园内的沙口渡,实需费一番周折。一道简单的护栏,将进出通道隔开,码头不足三米见方。对岸东凤镇的码头则更简易,只是一间渡口通道小房。墙上的安全警示标语大半斑驳,粉刷的石灰也已剥落。

  这里每天有150航次,约2000人次来往于东凤、小榄之间,航程不足300米。沙口大桥和渡口相距不足一公里,依然有人习惯搭渡过江。“从前搭渡过江上班,现在是带孙子去江滨公园玩,坐船比绕到沙口大桥更方便。”如今年届六旬的李婆婆,是在渡口边长大的。候船的时间不过几分钟,一声汽笛响起,蓝色的铁皮船缓缓自对岸驶来,在江面划一道浅浅的弧线,轻轻地靠岸。渡船伴随她从青春少女一直到了如今的花甲老人。

  时光在这里似乎静止,弹指二十年,渡口的模样依然如昔,除了船票从二十多年前的一分、两分钱涨到了一元。渡船至今依然是连通小榄、东凤的重要交通工具,每年运送旅客约120万人次,上班、购物、走亲访友……去年小榄菊花节期间,因沙口大桥施工,渡口单日客流量达4.8万,刷新了历史纪录。

  如今的沙口渡,除了交通工具之外,同样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去年,沙口渡要停运的“乌龙”消息,一度引来许多人的集体怀旧,有在小榄长大、之后外嫁的母亲,带着孩子来感受渡口,来回坐船四、五趟。古语云“十年修得同船渡”,渡口是一个凝聚着缘分、依依不舍等情感元素的意向。近年来,“养在深闺”的沙口渡被影楼发现,作为婚纱照外景地,为不少“文艺范”的新人所青睐。

  昔日繁华逐水逝

  附近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清楚沙口渡有多少年的历史,也许一百年,也许两百年,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有小榄人时就有沙口渡”。说起渡口往事,上了年纪的人依然记忆犹新。李婆婆依稀记得,她还是孩提的时候,过渡的船是棹桨的小木船,一船只能坐十人、八人,满员就开船,需要人力撑。

  在四五十年前,小榄人出乡无船路不通,哪怕是到曹步、海洲、横栏、东凤等地,虽邻乡相望,亦要靠“渡”始能往来。旧时香山人将江称为海,搭船过海即是指过江。

  小榄自古有水上婚俗,李婆婆还能依稀回忆起水上婚嫁,在船上吹吹打打。三四十年前,东凤若有人去世,需要葬到小榄的坟地,则需把棺材抬上船,从沙口渡过江。纸钱撒入江中,啼哭声回荡在水面,令闻者心伤。

  渡口又称“埗”和“埠”(古文埗埠通用),“埗(埠)”在珠三角也是一个商业地理概念。船运要靠埗,埗成了商泊之所,圩市大多设在河埗之傍,货船积贩时聚,交易甚至在船上,小榄的“米埗滘”、“草埠涌”等地名,就是来自昔日谷米、鱼草交易的埗头圩市。

  沙口渡在旧时也曾是繁华的贸易区域,东凤居民将甘蔗、蔬菜等运至小榄去卖,再从小榄买些衣物、日用品等。离沙口渡不足两百米的码头,曾经有商船开往广州、顺德、肇庆及东莞等地。这种繁荣的商业图景一直持续到1984年,沙口大桥通车后,公路运输逐渐取代了水运。

  上世纪80年代初,沙口渡迎来了鼎盛时期,员工一度达200多人。据渡口李主任回忆,当时东凤的中山酒厂效益很好,员工达2000多人,皆是当地居民。那时沙口大桥还未通车,工人只能选择搭渡上下班,“高峰期排队不输如今的路上堵车。”他说。

  然而,几年后酒厂倒闭,员工解散,渡口的客流量迅速回落。及至大桥林立后,渡口便愈加冷清了。而今,只有七八月份是沙口渡的客流高峰期,东凤的居民喜欢晚饭后搭渡到小榄的江滨公园乘凉。

  桨声犹忆疍家人

  “疍家”是榄乡东、西两海的水上人家的旧称,他们世代居于舟船或江边棚屋,以捕鱼、运输为业。当时小榄行驶于珠三角的客货交通运输主要是木帆船、橹艇和桨划小艇(俗称经济艇或桑艇),帆船多是双桅,借风驶船,无风时靠人力撑篙摇橹。后来帆船等逐渐改用汽渡,水上人家也逐渐消失,疍家人只剩下一个称谓,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印记。

  沙口渡外的围堤,从前便是疍家人的棚屋。2004年夏天,雨水充沛,江水漫上渡口,棚屋和渡口的小楼房都被淹没。随后,政府围堤改造,棚屋被拆除,修建防洪堤。此前已成危房的渡口小楼房也于去年被加固、重新粉刷。

  年近六旬的李伯就是名疍家人,他的父亲是中山船务公司的船员,负责押送货物去肇庆、广州、东莞等地。“我是生在船上,长在船上的人。”他说。李伯自幼与水结缘,并跟随父亲跑船,自然而然,子承父业,10岁的他便学会了摇橹。二十多岁时,他一成了一名船员。2001年,船务公司解散,他便转到沙口渡,如今已是渡口负责人。“开船、维修、保养,什么都要干。”他说。

  李伯对渡口感情深厚,搜集了许多旧物。从前用的老算盘被他清洗干净挂在墙上,几十年前的船票也细心地收好。“我这一辈子,就是在这些琐碎的旧物里度过的。”他感叹道。

  最爱少年游戏时

  苏荣东小时候从来没想过会在沙口渡工作,这个当年为省2毛钱,搭渡去东凤镇打游戏机的小男孩,如今成了沙口渡的负责人。生于斯长于斯,苏荣东是个地地道道的小榄人,他说搭渡过江是上世纪80年前出生的人的集体回忆。

  儿童时期,打游戏机是苏荣东最大的爱好。一江之隔,东凤和小榄的游戏币价格却不同,小榄是5毛钱一个币,而东凤只需要3毛。零用钱并不富裕的小孩子们,心里打好算盘,当时的船票只需3毛钱,如果打超过3个币,就会划算。于是,他会存一周的钱,呼朋引伴搭渡去东凤打游戏机。

  “闲暇时候,靠在凤凰木上,看着船上来来往往的小孩子,就会想起那些无忧无虑的往昔。”他已经喜欢上了沙口渡,不止是因为它是工作地点,更因为它是回忆的载体。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