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思想走多远,人才能走多远

2014年04月11日16:16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思想走多远,人才能走多远

本报记者 吕林荫

  在经管、互联网科技类译著大行其道时,中华书局却奉上了一套以介绍西方哲学为主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堪称“大家小书”。

  在这个瞬息变化、中西交融的时代,我们为何需要亲近那些来自遥远年代和国度的思想家?因为,“思想走多远,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才能走多远”,该丛书主编之一、北大哲学系教授赵敦华如是作答。

  当今时代,我们有必要恰当了解西方的思想世界

  解放周末:在经管、金融、大数据等领域的译著铺天盖地时,为何会想到翻译出版这样一套“冷门”的西方思想家丛书?

  赵敦华:那类书籍广受关注的一个原因,我想正是人们渴望通过西方的经验来更科学和准确地认识我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恰当了解西方的思想世界,是更深的层面。生活在这个中西摩擦和交融的时代,我们更有必要做这方面的了解。

  解放周末:我们对西方思想世界的系统了解,开始得并不早。

  赵敦华:抗战时期,我国著名哲学史家、翻译家贺麟先生讲过:“西洋哲学之传播到中国来,实在太晚!中国哲学界缺乏先知先觉人士及早认识西洋哲学的真面目,批评地介绍到中国来,这使得中国的学术文化实在吃亏不小。”为此,他主持了“西洋哲学名著翻译委员会”,大力引进西方哲学。这算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开始。

  解放以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翻译引进了不少西方哲学名著。到20世纪80年代,三联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华夏出版社等大力翻译出版现代西方哲学著作。

  这些译著改变了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知之甚少的局面。在改革开放初期,还在青年学子中掀起了 “尼采热”、“萨特热”、“弗洛伊德热”。不过,问题也始终存在:西方哲学的译著即使被译为汉语,初学者也不太容易理解或接受。

  西方哲学“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不能一概而论

  解放周末:王国维先生曾提到过,西方哲学中有些“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赵敦华:静安先生这句话是在我们译介西方哲学开始阶段,针对他所了解的叔本华和康德说的,不能一概而论。我们编译的这套丛书介绍的哲学家有“可信”和“可爱”两个方面。

  中华书局引进这套由国际著名教育出版巨头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也就是现在的圣智学习集团出版的“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就是想克服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普及之间的隔阂。该丛书已出版88本,包括耶稣、佛陀等宗教创始人,以及老子、庄子等中国哲学家,还有一些西方著名文学家。我们从这套丛书里选出中国人亟需了解的主要西方哲学家,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罗和加缪等有代表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目前已经出版了45本。

  解放周末:与以往介绍西方哲学的书籍相比,这套丛书有什么不同之处?

  赵敦华:这套书可以说是“大家小书”,每本十万字左右,可以当作“口袋书”随时拿出来阅读。要从一位哲学家几十万、几百万字著作中提炼出一本“口袋书”,既不晦涩也不肤浅,是需要相当的学术功底和写作能力的。并且,哲学大家张世英先生在主编这套丛书时亲自挑选了学有专攻的知名学者或后起之秀来担当译者,翻译的水准也相当不错。

  知识只有在不被人们知道的情况下,才是不重要的

  解放周末:现在实用类的书籍似乎更受欢迎。有人或许会问,读者需要这类哲学读物吗?

  赵敦华:那要看“需要”和“实用”是什么。英国哲学家密尔说,作痛苦的苏格拉底比作快乐的猪和傻瓜要好,因为猪和傻瓜只知道生活的一个方面,而苏格拉底知道问题的两个方面。

  解放周末:为了使更多普通人接触到西方哲学,您最近提出了“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的主张。为什么那些来自遥远年代和国度的思想,对今天的大众依然重要,甚至比过去更为重要?

  赵敦华:西方哲学是说理的学问、心灵的自我治疗、过幸福生活的道路。我始终认为,它不应是少数精神贵族自娱自乐的“爱智慧”。知识只有在不被人们知道的情况下,才是不重要的。柏拉图描写的世世代代生活在洞穴里的囚徒,坚持认为洞壁上的投影才是真实有用的。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人,如果没有一点西方哲学知识,还坚持认为它们不重要,那和“囚徒”就没有多大区别了。况且,思想走多远,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才能走多远。

  解放周末:如果给读者推荐丛书中的5本,您会推荐哪5本?

  赵敦华:如果一定要限定5本的数目,那我就推荐 《苏格拉底》《笛卡尔》《帕斯卡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维特根斯坦》。不是因为这5个思想家最重要,而是综合考虑到历史影响和易接受程度两方面因素。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什么是好生活”的思考和 “如何过好生活”的方法结合起来的哲学家,西方大学生学哲学的第一课就是讲苏格拉底。笛卡尔和帕斯卡尔是同时代人,在当时都是第一流数学家和科学家,但两人的哲学相反,开启了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先河。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比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的哲学和文学更早,更生动。维特根斯坦开创了20世纪英美主流哲学的两大学派,而且用格言方式写作,既有语言和逻辑的双重魅力,又贴近日常生活。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张世英、赵敦华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链接

  “大家小书”,说了些什么

  《苏格拉底》

  [美]霍普·梅 著 瞿旭彤 译

  暴露他人的无知和欺骗,苏格拉底有一个万全的方法,他称之为“诘问式”(elenchos)。“elenchos”在希腊语中有“省察”和“考查”之意。

  如果你生活在苏格拉底所处时代的雅典,苏格拉底就会特地为你设计问题,并向你表明,恰恰是你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暴露了你的无知。

  重要的是,苏格拉底并没有问一些看起来很困难的问题。实际上,他问的问题都是对方自信能回答的。

  《笛卡尔》

  [美]加勒特 汤姆森 著,王军 译

  “怀疑方法”也是一种心理行为,有助于读者自己从各种感觉的影响下获得自由。我们习惯于认为,世界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那个样子。但在笛卡尔看来,这是一种偏见。为了达到目的,笛卡尔不得不使怀疑系统化。他不能逐条怀疑他的每一个信念,因此,他必须摧毁它们赖以存在的基础。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