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
记者 卜松竹
广西钦州二中30多岁的“高龄”考生吴善柳今年夺取了钦州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曾以“学霸”之身,辗转多所学校参加高考,并几次考上重点大学(包括2011年考上北京大学),但都没有去读。有人称他是“高考专业户”;也有人质疑他是以考名校来赢取不菲的地方奖励;还有人说他这样会抢占另一位优秀考生上名校的机会。一时间,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支持: 执著理想不犯法
@钱桂林:其实,只要不违法、违规,谁说这部分考生不能有选择的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机会呢?某种程度上讲,这些考生就是“励志哥”或“励志姐”,他们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标不回头的人生豪迈。
@栗子:每个人都有追求理想的自由,吴善柳的理想是一定要上清华。虽然经历很多波折与诱惑,他依然在追逐自己的理想,现今,社会上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为这种精神点赞。
@zhuhai人:这没什么,拿奖金是人家的能力。他考上了没去读,自然会有人去读,也不存在占用名额的问题。说浪费资源更是没理由,他读了这么多年,可能老师都没他精,不存在浪费老师资源,书本可能都不用了,参加考试多他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能占多少资源?
@空亦空:我就喜欢考试的过程,怎么啦?法无禁止即许可。
@佛山市南海区网友:考上不读是自己的事,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做到,而且法律也没规定一定要这样。造成名额的浪费那也是制度的问题,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为什么在发了录取通知书后不能同考生确定一下你是否会来学校读书,如果不来,就可以把名额转给下一个。
@辽宁省手机网友:甭管是不是私人盈利,人家有这个能力考上,也没有违反法律。占用社会资源?就像他不考你就能考上似的。有人买完东西可以不用了随意扔掉,你咋不说他浪费资源?
@安顺之子:人家都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做事。这种本事,比去干更多坏事捞钱强。
@战略兵王V:尊重个人的选择。
@中山橄榄:个人认为不管是否为捞金,只要成绩足够好,能够捞到金,何乐而不为!
@东莞市手机网友:没事呀,既然他想以此为生活的意义以及来源,那就让他去吧。当地学生没有钱?简单呀,超过他就有了呀,自己本身考不过人家就不要唧唧歪歪。既然法律没有限制高考的次数,那他也就没犯法,你们就不要瞎起哄。
反对:炒作自己 开辅导班肯定火
@李启渝:他这么牛,如果开个辅导班,辅导考生如何考上重点学校,一个10万,我想很多人愿意报名的,不用多,辅导5个就行了。
@火车的吱溜声:实战经验丰富,声名鹊起。
@柳州生活:他可以联系安徽那位考神以及国内其它省的“高考专业户”一起来办个高考学校。相信办得好会比新东方更出彩。
@成功上位:拿北大、清华、南开、同济大学的通知书开辅导班,一小时500元,一对一每天指导4小时,一个月60000元,抢着报名的多了去了!所以此人为的是打响名气,奖金只是锦上添花!
@人生幸福:估计高考对他来说算个不错的第二职业,平时也不怎么去上课,考试前复习复习就能拿奖金。
@qbnh:掌握了阶段性知识,能出名又赚大钱,前辈级人物。
@红网:如果没有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就不会有对考上名校者的过度奖励;没有高额奖金的刺激,就不会有“高考专业户”现象的出现。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这种荒诞的行为与高考移民、替考、高科技作弊、变相体育加分等在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利益驱动下寄生在应试教育上的畸瘤。破除这一畸瘤,无疑有赖于高考制度的改革,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泰顺太顺:应该是学校花钱请他来的,这样,那个高中名气就上来了,会有家长花钱把子女送进这学校上学。
@杯酒论道:他可能患了强迫症,病成一台考试机器,极其固执和自私,30多岁早该参加工作自食其力,回报父母。
@苦涩的槟榔:我认为其做法有几点不妥:一、对他人不负责,占用了他人学习的机会;二、对自己不负责;三、对父母不负责;四、对高考不负责,给填报志愿、阅卷、录取等工作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电子流1987:无聊,有病,到了不理想的学校就玩游戏荒废。这样的人一辈子也难以找到一个地方让自己满意并且认真地去对待生活。
@紫峰天月:这样的人考多高的分数也没有意义,性格有缺陷。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为了上自己理想的大学,10年的时间,代价是否太大了?
@zwm: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来说,年年去参加高考算了,做“考试专业户”,一直考到80岁,可赚钱了。
反思:
奖励“状元” 适可而止
@六安瓜片:这是中国教肓的悲哀,是奖学金的不合理分配的悲哀。可以限制每个高考优秀学生只能享受一次奖金,不可连续高考得奖金!
@蛋蛋的忧伤炒饭:学校需要这种考生来充门面,说白了就是提高录取率和名校录取率。有这样的市场需求才有这样的“职业”诞生,学校花个几万十万买个这样的“虚”名头还是很乐意的。况且,好像二本线复读就不需要交学杂费,一本还有各种钱补贴,学校鼓励学生刷分。吴善柳可能是这个地区教育竞争畸形发展培养出来的专业刷分手,目的是维护该地区的名校录取率,说白了就是教育机构背后培养的,或默许的。
@谁敢拉黑我:领奖专业户而已,每个地方都有。考上了名校,当地政府会有奖励,每年靠奖励都能有十几万收入。
@李东海家庭素质教育:广东东莞虎门外语学校2010年考上清华的学生黄绮琪获得了60.5万元奖励。其中虎门镇政府奖励30万元,南栅社区奖10万元,虎门外语学校奖励20万,还有西头村委奖励5000元。这是对应试教育的高调维护!于是,就出现了像四川岳池县的张非那样的专门靠考试来挣“工资”和“奖金”的“考王”、“高考专业户”。
@mdsvivi:适当的奖学金应该得到,但是中国的有些事情往往就是做得过头。希望不要做过头,免得出现什么“考试专业户”。
@籁菜菜:本来是一种激励的做法,现在结果已经完全扭曲了。
@Riche_a:我觉得那些考上的不用去上学了,每年参加高考就得了,年工资杠杠的。
@莎莎shalala: 凡事过犹不及。愈演愈烈的“一考暴富”现象折射出的是我们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也许,我们该停下来思考,为什么而读书?
@顺得人:哎,奖励是好事,关键是毕业后还能这么牛吗,出来工作能给社会做大贡献吗?
@葫芦六:这种奖励的背后,其实就是这些学校有着相同的目的,那就是争夺优秀生源!
@skyzhq:有能力考清华、北大的,可以考虑连续奋战三五年,弄他个三五百万,再去读大学。
“状元笔记”不是教育神器
随着各地高考状元“大起底”,暑假期间,“状元笔记”成了网络热销商品。各大网站上,打着2014年“高考状元”名号的笔记卖得挺火。这些“状元笔记”真的能成为学生的高考神器吗?
@新华微评:各地高考状元陆续出炉,“状元笔记”随之热销。学生、家长们“见贤思齐”的出发点固然可贵,但若简单地把“状元笔记”神化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无异于舍本逐末。书山有路,有勤为径,一套适合状元的好方法,并不意味着适合所有学生。学海无涯,惟苦作舟,“学霸”怎能靠“笔记”炼成?
@盛会:励志书将那些成功者捧上了天,人们也把高考状元视作毫无瑕疵的胜利者,然后僵硬地模仿他们的成功方法,思维上的偷懒可见一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中小学教育的功利化、商业化。
@陈小颖的时光:笔记还是自己的好,每个人的薄弱点不一样,而且自己记的印象更深刻。
@梦红齐:自己亲手写的笔记才是真正属于、适合自己的,买来的“状元笔记”未必人人适用。
@燕过要留声:我只想说学霸的笔记你看得懂么?
@顾益不想离开:自己整理的过程才是重要的理解过程。
@蜗牛mjj: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况且你保证你就能看得懂他们的高深笔记?
@法律视点:对高考状元的过度炒作乃至对“状元笔记”的放纵放任,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潭语:现在的状元太多了,什么县状元、市状元、省状元,要搞一个状元录的话,恐怕比一本词典还要厚。
高龄“考霸”也疯狂
“考霸”是一种生活状态。据称“史上最高龄考生”为广东老秀才黄章,参加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乡试时已102岁。当今社会中,高龄“考霸”年年有,比如,参加了15次高考的四川考生梁实;淮南的80岁考生姚大爷;成都司法考试也出现了73岁的考生。且不论考试结果如何,单这种执著的精神就值得称赞。
@深井冰欧尼:正能量的爷爷,没有理由不努力。
@邓大在线:悦纳自我,积极人生!你若消沉,汗颜不?
@Nelson:在专业知识领域,他们是学生;在学习领域,他们是所有人的老师。
@洞里蛇冬日睡:以前学车的时候看到有个老爷爷,是驾校年纪最大的学员。一头白发精神矍铄,走路身板倍儿直,学车的时候倍儿认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自己开车带着老伴到处看风景。你看,有的人追求的只是凌晨五点的大白菜;倚老卖老那点尊严;有的人追求的是大千世界。人生路上的绝美风景,肯定还远不止这些。
@李英杰LYJ: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无聊语语:有些网友我都不知道想点什么。每个人都有遗憾,既然退休后没事做,弥补年轻时候的遗憾不也是一件很好的事吗?为什么对别人的生活冷嘲热讽。
@v小队长:老爷爷应该去老年大学,把学习、谋生的机会让给年轻人。你们上大学难道不是浪费教育资源吗?这个高校名额让给年轻人不好吗?读大学对这老人是娱乐,对年轻人可是决定一辈子命运的事。谢谢各位大爷。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