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兵:2010年9月7日,詹其雄驾驶渔船在我国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时遭到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围追堵截,双方发生碰撞。日本海上保安厅扣押了中国渔船并逮捕詹其雄。此次日本政府向冲绳县那霸地方法院提起“诉讼”之事,日本新闻网12日称日本政府向“不在嫌疑者”索赔,是超乎寻常的事。这也是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受损的第一例民事诉讼案。而日本国土交通大臣太田昭宏表示:“这是在时效期到达之前进行损害赔偿方面的索赔,并非特别划时代的事情。”。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您怎么看他们不同的声音?
冯玮:我认为,日本这次向詹其雄船长提出索赔的“不同寻常”之处,既不是空间意义上的“不在嫌疑者”,也不是时间意义上的“时效期到达之前”,而是通过这一所谓的“民事诉讼案,达到三方面目的:一是在内政方面“转守为攻”,向当时的执政党、今天最大的在野党民主党发难,含蓄指责菅直人内阁在这一事件处理方面的失误;二是转移国际舆论视线,从由于安倍等参拜靖国神社而遭到国际舆论谴责,特别是对试图突破战后秩序、引发新的战争危险的谴责中“抽身”,并借机制造国际舆论,宣示日本对钓鱼岛拥有所谓主权;三是前不久共同社民意调查显示,约半数日本民众并不清楚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试图以此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颠倒是非,向民众宣传钓鱼岛属于日本。[详细]
名家点兵:网上有一些声音,认为无论是当年的“卢沟桥事变”和“一•二八淞沪抗战”,都是由于一件“小事”而成为最终事件的导火索的。所以,他们得出结论:“中日钓鱼岛可能爆发武装冲突”。作为历史学者,您认为,这个论段是否有依据或者有是否可能?
冯玮:日本著名评论员田原总一郎也曾告诫日本政府在中日冲突中采取克制态度,强调:“不要忘记,卢沟桥事变,就是有一发子弹引起的。”但是,称“中日钓鱼岛可能爆发武装冲突”,我不认同。因为,钓鱼岛发生武装冲突的几率很小。首先,姑且不论“不承认国家交战权”,即不能宣战的日本宪法第九条依然有效,若日本开战,则属于不宣而战。其次,日本国宪法第98条第2款规定,“日本国对缔结之条约及已确立之国际法规,必须诚实遵守之。”联合国宪章第2条明确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联合国宪章有专门针对二战侵略国家、被称为“敌国条款”的第53、77、107条,规定若当年发动侵略的国家再次对他国动用武力,受侵略国可迅即实施武力反击。试问,面对有13亿人口的核大国中国,日本敢造次?[详细]
名家点兵:没记错的话,安倍是第一位战后出生的日本首相。安倍的具体施政方针为整合日本人的极端民族主义意识奠定基础。近年来,安倍在将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的同时,加快修宪步伐,极力谋求解禁集体自卫权。又不断在钓鱼岛等问题上小动作不断。您认为,安倍究竟在政治极右化、军事大国化的路上会走多远?日本是否会再一次成为战争策源地?
冯玮:无论言论还是行动,安倍内政外交的最终目的就是修改和平宪法,突破战后体制的“束缚”和现有国际秩序的规定,使日本继成为经济大国之后,成为军事和政治大国。这也是“第三次远航”的目标。如果缺乏有力的“制动闸”,安倍还会在政治极右化、军事大国化的路上继续走下去。但是,“极右化”不等于“军国主义化”。即便安倍试图复活军国主义,国内外条件也不具备。就国内条件而言,“军国主义”是军人左右政权,决定政策走向。美国当年对日本何以产生军国主义和成为战争策源地,做过深入研究,其战后对日本的改造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且是有所成效的。[详细]
名家点兵:在国际关系方面,我们知道,南海是日本的生命线,而东海是日本的利益线之所在。而这两个大海又恰恰是中国力量之所及,换句话说,它们对中国一样重要。请问,您认为,中日能否在此方面达到双赢?如果不能双赢,至少是互融,相互不抵触。
冯玮: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去年9月也曾在美国表示,如果日本承认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争议,中国愿意就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和日本展开谈判。2011年3月19日,当时日本民主党菅直人内阁的外相松本冈明在和杨洁篪会谈时,曾主动提出希望和中国就东海油气田问题进行谈判。但是,由于安倍政权一意孤行,严重破坏了中日关系,使理论没有变成实践。就目前局势而言,互融或相互不抵触不太可能。因为,这涉及中国核心利益,中国绝不会退让,而安倍政权也始终否认存在争议。至于南海,中国和日本的“交集”不同于东海,而且目前也看不到互融和互不抵触的迹象。[详细]
名家点兵:美国出于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需要,利用日本作为它在亚太地区进行军事部署的基石。美国不仅没有制止日本近年来的小动作,相反多次为日本撑腰壮胆。而美国取得二战时在亚洲最大胜利的最大成果是永久性地解除了日本武装,为日制定和平宪法。冷战后美国却反其道而行之,鼓励甚至直接帮助日本加强军备,乃至逐渐走向穷兵黩武的道路。那么,您认为,美国是否终究有那么一天,会自食恶果,上演农夫与蛇的故事?
冯玮:冷战后,日本利用美国对日政策从压制变为扶持,推行了一条“逆反路线”。战后日本重整军备,都是迎合或利用美国政策需求。例如,利用朝鲜战争的爆发,建立了防卫厅和自卫队;利用海湾政策,通过了“国际维持和平合作法”,使自卫队走出国门,等等。现在又利用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重返亚太,实施战略再平衡,试图“借船出海”,重整军备,解禁集体自卫权。事实上,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祸水东引”的历史教训非常深刻,如果美国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将产生严重后果。就目前情况来看,美国似乎已有所认识。[详细]
名家点兵: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向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跪,向死难者认罪赎罪,联邦德国的多位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反观日本的领导人,似乎都没有在任内正式的公开认罪。您认为,这是日本这个民族性格决定的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决定的?
冯玮:从民族性而言,日本并不是一个不知反思和反省的民族,而是这种反思注重“强弱”,不注重“是非”。日本所以不对侵略战争进行深刻反思,主要和日本人的历史观有关。日本人的历史观有两项特征,第一是“大义名分史观”,即强调上下秩序。例如,日本天皇“万世一系”,就与此相关。日本也反思战争,但其反思的,不是发动了侵略战争,而是认为选错了“对手”,交错了“朋友”。日本七个被绞死的甲级战犯的墓志铭上,一开始就是对战败原因的总结:“由于美国投放原子弹,由于苏联背弃互不侵犯条约,由于资源不足,日本不可能不败。”[详细]
名家点兵:中日恢复邦交是在上世纪70年代。然而那时候,大批经历过二战的日本军政人员很多都尚在人世,中国也是一样。战争带来的仇恨还依然深深烙刻在双方身上。可是,那时候的两个国家尚能恢复邦交,为什么在这十几年内,中日关系始终起伏不断,近期更陷入低谷?
冯玮:实际上,当年正是因为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健在,他们对战争的残酷有着切肤之痛,对日本给予中国造成的伤害具有实际的感受,这点和接受错误历史教育和文艺熏陶的年轻人不同,所以在中日关系问题上能够采取比较理性务实的态度。例如,中曾根康弘在1985年8月15日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遭到中国的强烈反应后,翌年不仅没有继续参拜,而且给当时中国领导人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虽然战争结束已经过去了40年,但是不幸的历史伤痕依然深深留在亚洲近邻各国国民的心中”;“不管面对多么困难的抉择,在充分尊重本国国民感情的同时,也必须充分尊重世界各国国民的感情。”这种语言,小泉或安倍会写吗?[详细]
名家点兵:在去年,也就是2013年的1月30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国会众议院大会上表示,中日关系是最重要的两国关系之一,并呼吁两国“回到战略互惠关系原点”。请问冯老师,您认为,中日两国能否“回到战略互惠关系原点”?中日两国最终能否“相逢一笑泯恩仇”?
冯玮:综观安倍政权一年的表现,我认为目前不可能“相逢一笑泯恩仇”。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安倍不是“终身首相”,当今中日关系在以千年计的中日关系史上,仅仅是一小段。中日两国是搬不走的近邻。日本有识之士都充分意识到,中日友好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我相信,终有一天,日本会对侵略历史进行深刻而彻底的反思,“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认识,终将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主流认识。[详细]
 在安倍政府因历史问题陷入困境、被国际舆论广泛质疑之际,日本当局希望将矛盾焦点重新引回到领土争端问题上来,转移视线,帮安倍“脱困”。他的诡计必然不能得逞!猪八戒怎能倒打一耙?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2日言辞驳斥日方的做法,强调“撞船事件”是日方侵犯中国主权的严重事件,要求日本作出道歉和赔偿。本期责编:张庆成
名家点兵往期回顾:[第一期 尹卓少将:中国海军无须看印度脸色] [第二期 国际问题专家李绍先:中国不是叙利亚的盟友][第三期 尹卓少将:日本不会为钓鱼岛让步] [第四期 罗援少将:日本没有能力胆量和中国开战][第五期 房兵大校:中国揭秘核潜艇部队暗含2意思] [第六期 彭光谦:日舰机闯演习区是蓄意挑衅 下次难全身而退][第七期 李庆功等6专家独家详解"国家安全委员会"] [第八期 军事专家李杰:"中国航母已落后印度",真是这样吗?][第九期 罗援少将:绝不容忍别国在我家门口撒野] [第十期 李莉大校:说我“利剑”无人机剽窃毫无常识]
[第十一期 尹卓:说雾霾影响军事行动是小题大做] [第十二期 李杰:美军"恶人先告状"意在南海主导权]
[第十三期 公方彬:我军文职人员有中国特色] [第十四期 冯玮: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到底抽了谁的嘴巴?]
[第十五期 专家解读: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欲针对中国][第十六期 王晓鹏:中国为何建全球最大海监船]
[第十七期 众专家解读:中国三大国产战机PK日美战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