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险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保险业为啥这么火?“超高速”增长的动力来自哪里?能否保证质量?是否可以持续?“两会e客厅”访谈邀请到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市长周异决共话保险惠民。对话由人民日报记者曲哲涵主持。【全文】【视频】
2015年保险业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全面发展,这是全行业深化改革、大胆创新,通过释放活力来开掘市场潜力的结果。有三方面经验值得总结: 第一,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保险业 “新国十条”,将行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意志,为保险业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第二,我们在产品定价、资金运用、准入和退出等方面,让市场这只手发挥决定性作用。比如,保险投资收益率从2012年的3.39%提高到2015年的7.56%,超出各方预期。第三,加快基础性建设。目前保险资产交易平台、巨灾保险业务平台,车险、健康险保单等信息系统都实现了共建共享;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建成,使我们国际监管语权获得极大提升。
2015年保险业逆势飘红,未来发展潜力仍然可观。 就政策红利而言,“新国十条”、健康险税优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保险业在未来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仍然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就市场红利而言,一是保监会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切实增强了保险行业的创新发展内生动力。二是综合考虑收益率、刚性兑付以及账户流动性和保障属性,存款和银行理财迁移到保险的趋势将会有增无减。三是费率、投资渠道和额度等逐渐放开,为保险行业跨行业发展以及角逐资本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三条市场化改革的红利将进一步提升保险行业的竞争力。保险业对其他经济部门具有溢出效应,能发挥减损、融资和社会管理的三大功能,既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也能够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是金融扶贫的重要抓手。百色市开办的芒果、田七、火龙果保险等地方特色险种,实现了 “农民得实惠、企业有效益、政府获好评”的多赢局面,我们打算加大“保险扶贫”的力度,希望国家能给贫困地区“开小灶”,将地方特色农业保险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此外,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风险高、利润低,建议出台由各级政府参与的风险补偿机制,并成立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加大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们要去产能、调结构,进一步引导行业推进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特别是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发展,深化农业保险和商业车险的改革,让高耗能产品逐渐退出市场;要去杠杆、防风险,对少数公司举牌行为引发的风险要保持高度警惕,保护投资人和投保人的利益; 要降成本、降保费,推动保险公司开展年度的管理水平的评估,通过打分的方式形成一种硬约束;要补短板、惠民生,支持保险企业继续利用技术、网络和人才优势,深度参与、服务医改,打造健康、养老全产业链。积极推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疗责任等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并尽早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