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以當代新聞界楷模、新華社老社長穆青名字命名的新聞班日前在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正式開班。該班在國內第一次採取“2+2”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新模式,力求在今后造就一批“專家型記者”,以適應現代傳媒產業對人才的新要求。入選首屆“穆青新聞班”的13名學生,是已經在校就讀了兩年的非新聞專業的大三學生。他們原先大多就讀於計算機、通信工程、法律、外語、經濟等專業。通過自由報名、筆試、面試后,從全院2000多名同級學生中脫穎而出,最終入選。在“穆青新聞班”的兩年時間內,他們將系統學習新聞專業知識,接受新聞實踐訓練,並結合自己的興趣和專業特長,朝“財經記者”“法律記者”“科技記者”等專家型記者的方向發展。據浙大城市學院有關負責人介紹,隨著新聞傳媒事業的發展,媒體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新聞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已經難以適應傳媒發展的需要。探索學科交叉、培養寬基礎的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是新聞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學院希望以“穆青新聞班”為試點,開拓出一條新的新聞人才培養路子。(新華社2004年9月13日報道)
浙江大學舉辦以當代新聞界楷模、新華社老社長穆青名字命名的新聞班,力圖打造一批“專家型”記者。這當然是好事。“穆青新聞班”不言而寓,有以穆青為楷模的意思,筆者也覺得,穆青先生值得我們這些媒體工作者認真學習、研究的東西很多,很有價值。
但是,有一點,我永遠也不會以“當代新聞界楷模、新華社老社長穆青”為楷模,也永遠不會在這一點上向他學習。哪一點呢?請容我談談我閱讀穆青的個人感想。
在我十分有限的閱讀經歷裡,隻要是穆青先生的文字,我都會認真拜讀,原因很簡單:穆青作品質朴感人而不乏文採,層次清晰而感情充沛,大氣磅礡而細致入微,真可謂篇篇佳作、字字珠璣。筆者甚至認為,國內幾十年來能與先生相提並論的新聞巨匠絕無僅有。
惟獨讓我感到遺憾的是,我追溯穆青幾十年來“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煌煌大作,也許是不巧,也許是我孤陋寡聞,我發現竟沒有一篇“批評稿”,或者更准確地說,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批評稿”,幾乎百分之百全是“表揚稿”。
穆青是什麼型記者?說老實話,我一直很困惑。
按理說,一個新聞記者,一生從事新聞工作,寫出成千上萬篇一般化的“表揚稿”並不難。但,難的是一輩子寫的都是“表揚稿”。
同理,一個新聞記者,一生寫出幾篇、幾十篇、幾百篇“批評稿”自然而然,也並不難。但,難的是一輩子都不寫一篇“批評稿”。
穆青就很“了不起”,依我看,他這一點是完全做到了,而且做得“十全十美”,堪稱一生都在寫“表揚稿”的楷模,而且絕對是專家型的楷模。
對於“當代新聞界楷模、新華社老社長穆青”,他一輩子隻寫“表揚稿”,從不寫“批評稿”,作為穆青作品的讀者,我隻能說是一種閱讀的遺憾。但是,對於“穆青新聞班”的大學生生們、未來的專家型記者們,假如他們一生奉獻給全國廣大讀者的新聞作品也都是“表揚稿”的話,我覺得那就是一批新聞工作者對於批判的精神、批評的力量的缺失。
穆青,我要學﹔穆青,我不學。
我覺得,一個人在生活中,你完全可以保留你想永遠作“老好人”的願望和追求,因為那是你人格的自由。但是,當你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在面對社會、人間正在發生的假、惡、丑時,當你看見陽光下仍有一些罪惡、陰影在滋生蔓延時,你還能無動於衷地信守“老好人”的那套處世“哲學”嗎?你還能缺失批判的精神、批評的力量嗎?
能不斷寫出實事求是的優秀的鼓舞人心的“表揚稿”固然可貴,固然值得大力提倡﹔實事求是的“表揚稿”,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固然也是一種批判、批評,但是,我們始終不能忽視、丟失直接的、本質的、有力的思想武器——批評與自我批評。
任何一個文明的社會,都應當存在批判的精神和批評的力量。批判的精神和批評的力量的存在與活躍,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中華民族的崛起,中國大地的繁榮昌盛,離不開批判的精神和批評的力量。
“表揚稿”是新聞工作者推動社會進步、文明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利器,“批評稿”也未嘗不是。我們為什麼常常喜歡選擇一條腿走路,而不喜歡兩條腿走路呢?
今天,中國政治開明,經濟發展,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有民族自信力,是經得起“批評稿”的。
“后穆青時代”的新聞記者們,兩條腿走路,何樂而不為?
這一點,送給浙江和全國各地這樣那樣的“穆青新聞班”,提個醒兒! 來源: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