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衣哥的大衣:要得--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大衣哥的大衣:要得

2013年01月18日04:29    来源: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大衣哥朱之文一个时期以来频频出镜,那风头挡都挡不住。他喜气洋洋地站在中国最大的舞台上,脸上挂着红光,或身着洋装放声,或戴着礼帽出镜,倒也不乏潇洒。在节目中他也学会插科打诨了。最明显不过的,是那件大衣少见了。对了,他还表起决心:“全国人民喜欢我的歌,我一定要……”,更邪乎的表态好像是:“我代表全国”什么什么的,在央视上亮相就算“全国人民”喜欢吗?“我代表全国……”谁授权你了?

  礼帽,大衣哥该戴就戴;洋装,他该穿就穿。凭吗兴你张三李四城市化就不兴朱之文城市化,凭吗兴你闷声发大财就不许大衣哥高歌奔小康呢?人们真正担心的,是大衣哥有限的积累会因频频赶场而吃光掏净,黄土地上升起的新星转瞬黯然失色,有潜质的农民歌手沦为舞台上昙花一现的匆匆过客。其实细心的观众已经看到,大衣哥身上天然的纯朴开始溜走,言语中带有泥土气的幽默也有些变味。过去翻唱的老歌,他不知练过多少回,一唱出来就那么有模有样,如今翻唱歌曲功力不到,后劲不足的弱点开始暴露。

  ——好在大衣哥还算清醒:“现在我没法练歌,因为出来都是住宾馆,唱大声了怕吵到旁边的人;而且演出排得很密,也没多少时间练习。”照这样下去,如同一出道就迅速蹿红一样,大衣哥快速走下坡路的趋势恐怕也是挡也挡不住的。

  ——好在歌唱家杨洪基实话实说:朱之文唱得已经不错了,但是,他应该拿出一定的时间去学习。他建议朱之文的经纪人给他多安排一些充电的时间。

  这就对了。大衣哥毕竟是幸运的。经过顽强自学,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被人发现了。不知有多少人拥有着更好的禀赋,付出过更大代价,终因没能赶上机会而抱憾终身。正因为来之不易,我们期望大衣哥在艺术的道路上能走得再远一些。若要走得远些,减少赶场子逗乐子的演出,以牺牲出镜的空间来换取充电的时间是万分必要的。一句话,大衣哥要在艺术上成大器,还得有番艰苦磨砺才行。他今后面对的困难肯定不是严寒和饥饿了,但却比严寒和饥饿来得难以抵御:吃腻的大餐,如雷的掌声,过密的演出行程,还有可能不断走高的演出报酬等等。要知道如今的朱之文早已不是当年靠一本金铁霖的《跟我学民歌》,对着镜子练口型,对着大山练歌的农民了。暴红后的他,面对数不尽的演出,上不完的电视,这位昨天还在种田养鸡的农民仿佛一下子陷在漩涡里面,他身不由己,无法自拔,艺术充电成了万分奢侈的遥远故事。

  大衣哥现象值得关注,大衣哥人群值得关注。社会上特别是演艺圈里对待名人的态度,棒杀不行,捧杀要不得,“出镜杀”也要缓行。对待演艺界名人,特别是短期暴红的演艺界人物,也有个讲究可持续发展,防止掠夺性开发的问题。社会上如果多些像杨洪基那样的艺术家,于叫好声中多一份清醒,于掌声中多一份提醒的话,想必对社会、对新星,对艺术人才的培育都大有好处。

  而且,从艺术规律上讲,大衣哥能够瞬间大红大紫,那件大衣实在功不可没,它见证着也成就着大衣哥一炮打响的演艺美谈。我固执地认为,大衣哥的大衣如同赵本山的帽子一样,是上帝赐给他的一件魔力无边的法器。套用赵本山的东北话,这东西搁谁身上都不好使,只有搁在大衣哥身上好使。大衣别人丢得,大衣哥万万丢不得。就像赵本山的帽子已经属于赵本山一样,他人没法戴,戴了观众也不认。人们宁肯相信,帽子里面的“戏法”唯有赵本山去变,才是原汁原味的真货色。对大衣哥来说,大衣作为御寒的功能已经退去,作为他的标志性符号和标志性道具,它象征着苦难,代表着奋斗,演绎着普通农民登上歌坛的人生传奇。它不可多得,无法替代,一定得护好了,藏紧了,丢不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历史上的英雄都会被浪花淘尽,整天价赶场子唱来唱去的“大衣哥”们,应该格外小心的是,不要轻易拔下充电器的插销,谨防存货早早地被掏空,切不可在艺术上脱下你的大衣。一旦脱下来,可再也穿不上了。这一点,一心从黑土地里刨食的赵本山是蛮清醒的。自己的饭碗在哪里,他心里明镜似的。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