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三部曲之《漕运古镇》出版 有望搬上荧屏--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漕运三部曲之《漕运古镇》出版 有望搬上荧屏

2013年01月18日10:24    来源:千龙网    手机看新闻

  千龙网北京讯 身倚运河首望京,百年漕运底蕴丰。中国首部描写漕运文化的长篇巨著——《漕运码头》,让“漕运”闯入了人们的视线。日前,《漕运码头》的姊妹篇《漕运古镇》也与广大读者见面,在大运河的源头——通州,再次激起千层浪,引发热议。

  漕运古镇,是京杭大运河的漕运码头,也是各门各派盘踞争夺的江湖码头。新年伊始,著名通州籍作家王梓夫打造的漕运文化的又一长篇巨制——《漕运古镇》正式出版发行。

  《漕运古镇》是王梓夫为漕运古镇张家湾量身打造的长篇小说,在本报连载一年有余,备受读者欢迎。王梓夫潜心多年研究漕运文化,成就颇丰,此前曾创作长篇力作《漕运码头》,此篇是《漕运码头》的姊妹篇,也是其漕运三部曲之一。

  据了解,《漕运古镇》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篇45万字围绕着主人公冯含真大起大落、大惊大险、大悲大合的命运,其中有丐帮的滑稽森严、青帮的神秘莫测,还有官府与黑恶势力的狼狈为奸,让漕运古镇成为一个光怪陆离的独立王国。文中还将曹雪芹的情痴、方观承的传奇、纪晓岚的神采、刘统勋的威严以及乾隆皇帝的风流智慧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谓大家手笔,京味小说中的精品。

  创作背后

  漕运历史悠久 笔端瞄准张家湾

  日前,作者王梓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初选择写张家湾这个漕运古镇,是因为张家湾的漕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张家湾历经数百年变迁,不仅有着闻名久远的漕运码头,还拥有得天独厚的红楼文化,至今张家湾尚保留着明代古桥、古城墙门洞、曹家染坊水井、曹家当铺等古遗址。还有一点,就是这里的民俗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漕运码头》全篇结束时,王梓夫就写道:“多少年之后,在张家湾及京畿地区,流传着两支颇为有名的弦子书,一支是《冯奎卖妻》,一支是《冯含真娶妻》。后来,梨园界名优还将弦子书改编成了戏剧,越传越久,越传越远,时至今日,依然经久不衰。”

  已有单位联系拍摄电视剧事宜

  《漕运古镇》在本报连载期间,很多读者关注主人公冯含真跌宕起伏的命运,纷纷打听故事结局。王梓夫坦言,“刚开始我并没有‘安排’冯含真的身世,似乎随着故事发展,自然而然就和冯奎联系到一起了。”他说写完全篇之前,也不知道结局如何定音。

  此前,《漕运码头》曾先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及台湾御书房等四次出版发行,并荣获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其40集同名电视剧作为北京电视台建国六十周年开年大戏隆重播出。

  王梓夫透露,《漕运古镇》还未正式出版发行,就有多家电视剧投资制作单位联系洽谈电视剧拍摄事宜。预计下一步,新作也将拍成大型电视连续剧面世。届时,小说与影视将相映成趣,并继《漕运码头》之后再现中国漕运文化波澜壮阔的风采。

  马上就访

  中国文史出版社策划编辑室主任:马合省

  发行之初即受到市场热捧

  因为是《漕运古镇》的责任编辑,所以马合省是本书的第一位读者。他坦言,在当今中国文坛乃至中国文化界,王梓夫可以说是研究、阐释、表现中国漕运文化的专家。《漕运古镇》写的是一个起自张家湾的故事,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让人有现实的阅读乐趣。书中涉及人物纷繁复杂,呈现多元化,情节跌宕曲折,妙趣横生,让人读之手不释卷。作品出版发行之初,就受到了读书界和图书市场的热捧。

  读者:孙晓圣

  书中有着浓浓的通州味儿

  家住云景里的孙晓圣以前看过《漕运码头》,这次是一气呵成看完了《漕运古镇》,坦言很精彩,很过瘾。“两本书都说漕运,可是背景完全不同,如果将《漕运码头》喻为大家闺秀,那《漕运古镇》就是小家碧玉,可是这小家碧玉更有灵气,更有可读性。不仅如此,因为《漕运古镇》不走戏说路线,将经典人物和历史完美融合,语言风格十分朴实,其中有很多令人倍感亲切的情节,我觉得熟悉的就有陆辛庄小五义、南城烧锅等等,有着浓浓的通州味儿。”孙晓圣说,听闻如今张家湾还有曹家产业的遗迹,还有老城墙和古桥遗迹,看过小说的他真有想立即过去看一看的冲动。(通讯员 刘海舒 张丽)

(来源:千龙网)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