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脸,清晰的中国--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模糊的脸,清晰的中国

2013年02月09日07:08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美】彼得·海斯勒 著 李雪顺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小说《江城》——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这里生活了十年,写了三部关于中国的著作,颇受中国读者的追捧。我们的好奇不免集中在:他笔下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我们又为何对他笔下的中国产生兴趣?

  文\思郁

  1996年8月,彼得·海斯勒和他的同事亚当·梅勒以美中友好志愿者的身份来到重庆附近的小城涪陵教书两年。那一年他27岁,牛津大学的毕业生。他之前从未听过涪陵,涪陵在这之前五十多年没有见过外国人,他们互不相闻,却千里相会,他还有了一个中国名字叫何伟。1998年的冬天,当他回到美国的家中,花了四个月时间,从远方观望和书写这个城市的时候,一切的记忆都开始变得清晰起来:那长江上的点点星光,小城噪杂的声音,污浊的空气,挑着扁担的棒棒大军,围观他们的群众,都变成了一幅幅画面。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这里生活了十年,写了三部关于中国的著作,颇受中国读者的追捧。我们的好奇不免集中在:他笔下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我们又为何对他笔下的中国产生兴趣?《江城》里的涪陵是中国城镇生活的一个真实缩影。何伟刚到涪陵时,说到了一个强烈的、无时无刻不处在被围观状态的印象,“这有点吓人,因为在我人生中从未被人如此密切观察过,一举一动都被复述、被评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被谈论、被记录。”这种怪异的经验,也是我们阅读《江城》的经验。我们从一个外国人眼中看到了自己的一切都被描慕出来。这种吊诡之处在于,我们从别人的眼中看到的那一幕幕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其实是被陌生化的。何伟写出了他的异质经验,我们阅读的时候产生了陌生感。这种陌生不是因为真的不熟悉,而是因为距离——距离引发我们对这种熟悉事物陌生的沉思。

  以何伟在涪陵时对“个人”这种观念的观察为例。他说在涪陵住的时间越长,就越是对“个人”这一概念的看法所惊讶。在涪陵的人们,他们自我的意识都是别人对他的看法所定义的,“那总是儒教的目标,定义个人的位置,乃是严格按照她与别人的关系来进行:她是某人的女儿,另一个人的妻子,又另一个人的母亲;而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责任。这是一个很好的保持社会和谐的方式,然而,一旦和谐被打破了,缺乏自我定义这一点,会使得重建变得困难。”

  也正是这种对外在价值的投射定位,使我们很少能做到独立思考。出现问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积极应对,而是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权衡利弊,反而丧失了最佳解决问题的时机。

  何伟通过《江城》提供给了我们一种观察自我的方式,即通过一种异质经验的阅读完成自我审视和反思;通过一种对熟悉生活的重新叙述察觉出其中的文化冲突——不是缘于中西方文明的差异,而是觉醒的个体与模糊的群体像之间日益分明的冲突。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