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並不符合中國利益,升值理由並不充分。”在昨天(1月11日)舉行的2005年環球經濟展望年會上,匯豐經濟研究及投資策略常務董事兼環球首席經濟師簡世勛(StephenKing)表示,“近10年來相對固定的匯率政策給中國帶來了好處。”
記者昨日得到的一份匯豐銀行最新的經濟研究報告在開頭中稱:“人民幣被低估的判斷,現在看來實在無法讓人信服。”“對中國匯率政策的批評和指責,一浪高過一浪──不僅來自於投行等私人部門,而且還來自某些國家的官方機構。”
“但這些批評和指責都站不住腳!”簡世勛在報告中直言不諱。
報告表示,“許多錯誤的結論來自於一個錯誤的假設:一個國家的匯率應該是浮動的,但我們不認同一個國家必須採取浮動匯率的理由。蒙代爾的最優貨幣區域理論認為,進出口貿易佔GDP較高份額的開放經濟體,應該傾向於採取固定匯率,中國的做法與德國、法國等國在歐元區內的做法是一致的。”
報告對此前對中國匯率政策的各種誤解,予以一一澄清。
報告稱,人民幣升值論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如果人民幣不升值,中國經濟將繼續“過熱”,僅從貿易角度而言,人民幣似乎的確被低估,但是,如果資本項目放開以及考慮到中國的儲蓄趨勢,人民幣被低估的幅度實在微不足道。
此外,中國目前的匯率政策是過去經濟穩定一個重要因素,一旦草率改變,后果很難預測。
另一個支持人民幣升值的理由是,人民幣升值能使中國的經濟加快追趕工業國家的步伐。匯豐認為,人民幣匯率名義上的調整,並不一定會提高其真實匯率水平。
簡世勛在年會上強調,人民幣匯率大幅變動的可能性不大,而支持人民幣升值的觀點站不住腳。首先有多種途徑完成真實匯率的調整,其次,人民幣一旦調整會帶來更多預期,這不僅會影響中國,且會影響到世界其他地區。
中國匯率調整無助於改善世界經濟失衡的局面,西方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們越早認識到這一點越好。美國用中國的匯率政策作為其經常項目赤字的借口,但真正的問題是美國國民的儲蓄習慣,而非中國依靠匯率政策獲得不公平的競爭優勢。
報告稱,中國改變匯率水平有兩種方法,其一,放寬匯率浮動區間,允許一定幅度的升值﹔其二,通過提升通貨膨脹率完成人民幣真實匯率的上升。日本在上世紀50和60年代的經驗告訴我們,通過控制通貨膨脹率來實現匯率調整,是穩定和可持續的道路。
匯豐認為,中國政府目前面臨最大的威脅是來自於貿易保護論者國家,尤其是美國。過去的經驗顯示,面對壓力而作出的短期妥協,將會帶來不可預測的負面影響,而這種影響是長期的。
匯豐中國區高級經濟師屈宏斌在會上表示,“對中國決策者而言,人民幣升值一是考慮是否需要,二是(升值)需要合適的環境和條件。”
“但現在‘熱錢’投機預期強烈,升值的時機並不合適,目前的環境不適於升值,升值隻會迎合投機性質的‘熱錢’。”屈宏斌說。
“假如人民幣升值3%,這是市場預測的一個數字,升值之后‘熱錢’會不會因此就不再進入了呢?答案是相反的,我認為人民幣如果小幅升值不但不會抑制‘熱錢’流入,反而鼓勵和刺激了‘熱錢’,會有更多的‘熱錢’流進來。”
“對中國而言,追求匯率目標比追求通脹目標更有好處。”簡世勛解釋說,“升值更多取決於中國自己怎麼想,而不是其他地區怎麼想。”
簡世勛最后說,“人民幣升值可能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