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10日電 今日,安徽大學歷史系團委在人民微博平台開通官方微博(地址),並發布長微博(地址),向網友介紹安徽大學歷史系學生暑期實踐調研樅陽青銅文化遺址活動。
安徽大學歷史系團委在長微博中介紹道,7月4日至6日,由安徽大學歷史系6名大一學生組成的“安徽大學青銅文化遺產調研暑期社會實踐重點團隊”赴樅陽縣進行了9個遺址勘察採樣。同行的還有團隊的指導老師張愛冰教授與魏國鋒副教授。
中學地下曾採銅
安鳳中學坐落在樅陽縣會宮鄉,依山伴水,早先是煉銅的好地方。中學旁邊石山被鑿開形成礦坑,中間的採礦洞清晰可見。隊員們在老鄉的帶領下,還找到了當年採礦時的古礦井遺存。此地礦石質地緊密,銅含量較豐富。連續幾天暴雨的沖刷,不少礦石裸露在泥土的表層。隊員們有幸在礦坑附近的道路上採集到一件孔雀石樣本,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根據樅陽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王樂群的介紹,樅陽縣新石器時期到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共有111處,其中新石器時期遺址達17處,全省罕見。涉及礦冶遺址約十數處,主要位於縣域的東部地帶。青銅文化遺存也較多,像安鳳中學這樣大大小小的相對集中、可供考察的遺址就有18處。
除安鳳中學遺址外,隊員們還實地踏勘了湯家墩、牛頭山、雞生園、大窪嶺鐵屎墩,白湖鄉山河村銅坑、臘鵝地,龍井村銅礦嶺,古樓村羅黃斗等遺址。這些名字聽上去土裡土氣的遺址零星地分布著不少陶片和煉渣。別小看這些煉渣,它的發現對樅陽縣青銅文化的進一步挖掘考察具有重大意義。每到一處,兩位老師都會手把手地教同學們使用GPS定位儀、錘子、鐵鍬、匕首、小刀、鐵?等工具,分類採樣、編號、包裝、裝袋。
魏國鋒老師去年曾考察過牛頭山遺址。如今,冶煉礦產的新機器高高建起,現代採礦區赫然呈現,舊銅礦的蹤跡已難再覓。從經濟角度而言,這是進步﹔但從文物保護角度來說,缺乏協調導致很多文化承載物的破壞。“青銅文化是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在物質文明發展依舊高於精神文明發展的今天,如何保護這些應當被傳承的文化,是我們作為時代中流砥柱的青年亟待解決的問題。”隊長高順利感慨地說道。
隊員對湯家墩遺址進行GPS定位
文物保護須重視
與牛頭山遺址一樣,很多文物遺跡也遭遇著消失或將要消失的命運。據王樂群介紹,這種現象的發生,一方面是由於文物保護工作不到位﹔另一方面與經濟建設過程中的過度開發不無關系,而這項原因所佔比重高達90%以上。
據隊員了解,從全國看,文博系統在整個政府部門中的地位多居於弱勢。在一切以經濟發展為綱的大潮下,地方文管部門對文物的保護尤顯力不從心。就樅陽縣而言,縣文管所僅有9名工作人員,而專業可用人才更是不到一手之數。人力物力限制,僅僅能夠勉強應付國家級和省級的重點文保單位,尚不能完全顧及縣級文保,自不需提未能入選文保名單的零星遺址。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需要重視文物保護,《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和有效落實也須盡快提上日程”,王樂群呼吁廣大群眾,在政府保護之余,也要主動投身到文物保護的事業中來。
隊員隨機走訪了樅陽縣大街小巷,對當地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雖然僅有15%的居民相對了解青銅遺址的保存現狀,54%的居民對青銅遺址略有耳聞,但超過81%的居民認為需要保護好遺存。市民還紛紛獻言,認為“青銅文化遺址的保護能夠展現樅陽豐富的文化魅力”,倡議要“加大力度宣傳,保護這些應當被民族銘記在心的文化遺址。”
“在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協調雙贏的道路上,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團隊成員李啟慧調研結束時表示,“文化遺址保護,任重而道遠。我們當下最需要做的就是把這美好而悠久的樅陽青銅文化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它,愛上它。”
隊員在白湖鄉山河村銅坑遺址觀察地貌
實踐途中苦樂多
想要說“愛”其實並沒有那麼容易。很多人認為考古工作很光鮮很神秘,以為拿個洛陽鏟勝似挖掘機,一鏟子下去全都是寶貝。野外工作者的生活不為人知,隻有親身經歷過才懂得個中艱辛。
本次實踐伊始,經歷的是最熱的天氣。在前往考察遺址的途中,車胎“遇刺”“罷工”, 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大汗淋漓中,實實在在地上演了一場“人在囧途”。
在山河村的臘鵝地遺址的考察採樣過程中,團隊成員還遭遇了迷路的困擾。鄉野之地,遺跡難尋,彎路自是難免,GPS定位結果有時也不過只是顯示的一串數據而已。
炎熱之余還不乏暴雨突至,躲避不及的“落湯雞”們棲身山洞,自嘲之余分享心得,倒是收獲不少感動。尤其在烈日暴雨和種種磨難之后,採集到珍貴的樣品與資料,更是倍加珍惜,也堅定了對這份偉大事業的信心。
曾經自駕探訪絲綢之路的張愛冰老師早已習慣了這些歷練,正如他曾經所說,“這些實地探訪經歷對以后教學都有很大影響,甚至一些經歷會改變考古學學生的想法或者命運。”當然,改變最多的是他自己,堅持最多的也是他自己。這些堅持讓他習慣了樂於接受學生需要幫助的請求,讓這份事業后繼有人。(通訊員:方番 黎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