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肉飯還是牛肉面”,目前正值暑期出游旺季,不少消費者抱怨國內航班上的餐食不僅選擇少得可憐,而且味道“十多年未變,還是那個味兒”,近日也有媒體報道稱有消費者吃完飛機餐后腹瀉。據統計,今年第二季度國內三大航的餐食評分得分在平均分數以下。有消費者建議取消餐食降低票價,或是公開航班的餐食情況,方便消費者在選擇航空公司時根據價格、時間、餐食等方面做綜合選擇。

業內人士指出,在成本高企的背景下,航空公司為了壓縮成本,飯菜樣式普遍比較單調,從中也反映出國內航空公司普遍缺乏改善服務和開拓營收的動力。文/記者索冬冬

吐槽:選擇太少,味道十幾年不變

“現在坐飛機一聽到什麼雞肉飯、牛肉面就覺得難受”,經常往返廣州和北京的李先生表示,他搭乘過國內多家航空公司,但經濟艙餐食基本都是湊合吃的,從來沒在飛機上吃到什麼可口的東西。相比之下,一些外航做得就很不錯,飲料酒水選擇很多、飯菜制作精致、可提前預訂升級餐食等。

除了延誤之外,消費者對於航空公司餐食的吐槽也是屢見不鮮,甚至有調侃稱機場配餐公司味道十幾年不改。近日還有媒體報道稱,消費者徐先生吃完飛機餐腹瀉,航空公司各部門則是互相推諉未給出明確回復。

根據民航資源網統計的2013年第二季度航空公司餐食評分顯示,國內航空公司廈航、海航列前兩位,相比之下,南航、國航、東航三大航得分則是在平均分數以下。

一家航空公司市場部人士表示, 經常有消費者投訴飛機餐不好,但飛機上對餐食制作的要求很嚴格,在考慮各方面成本以及飛機安全的同時,不但要保証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口味,而且一定要保証食物的安全。“飯菜樣式單調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飛機上餐食都是提前在地面上做好,在飛機上只是加熱食用,口感方面可能有所欠缺”。

配餐服務大多外包

而記者了解到,在航企成本高企的背景下,成本控制也是眾多航企面臨的首要問題。

據了解,目前航空公司的餐食成本不等,最低標准也在30~50元,頭等艙和商務艙則更高,而為了節約成本一些航空公司將配餐服務外包,為了賺取利潤一些外包商也是竭力壓低成本。

趨勢:國外航空靠餐食賺錢又搶客

對於航空公司提供的餐食,不少消費者抱怨稱,“不如直接取消掉那些餐食,把機票價格降下來,我們需要的話可以根據需求預訂相應的餐食,這樣雙方都能夠受益”。

事實上,上述做法在國外航空公司和廉價航空中已經普遍存在。與國內航線相比,國際航線上的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國外航空公司將餐食服務列為爭取消費者的重要手段。有報告顯示,機上餐食是航空業輔助收入的下一個新領域,而且這種趨勢正向全球范圍蔓延。在亞航總收入中,機上餐食佔了大約3%∼4%。

而隨著國內乘客消費層次的逐步提高,目前在京廣、京滬一些熱門航線上,除了裡程積分、車輛接送等服務外,航空餐食也成了左右旅客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有消費者建議,航空公司可在訂票一欄旁邊公開該航班的餐食情況,方便消費者在價格、時間、餐食等方面做綜合選擇。

業內觀點:國內航企缺乏改善服務的動力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國內航線上,國內航空公司集中度較高,擁有穩定的客源,可能缺乏改善服務的動力﹔在國際航線上,國內航空公司在價格方面並未有優勢,而在餐食、飛行網絡等各方面也缺乏競爭力”。

在目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航空公司提供的運輸服務日趨同質化,為了吸引客源、加強用戶忠誠度,國外航企積極開拓各種附屬產品,一方面增加公司營收,另一方面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例如大韓航空在A380上去掉13個乘客座椅銷售免稅商品,亞洲航空引入紅地毯服務等。(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