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奇遇記》描寫了一段木頭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的故事,不由讓人感佩作者的奇思妙想。問世以來,研究者們一直在思考:科洛迪的創作靈感從何而來?直到近年,才有實質性進展。研究表明,確實有過皮諾喬其人。

 

“說了謊,鼻子就會變長。”成年人自然不會相信這話,但是毫無生活經驗的孩子對大人說的任何話都會信以為真,覺得很好玩。所以,“會長鼻子”的故事就容易吸引孩子了。這是意大利作家科洛迪的童話《木偶奇遇記》中的一段情節,全書還有許多其他有趣的、吸引小讀者的故事。

卡洛-科洛迪與《一個木偶的故事》的創作歷程

卡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是意大利作家卡洛-洛倫齊尼(Carlo Lorenzini,1826—1890)的筆名,科洛迪是他母親出生地的名字——離托斯卡納區皮斯托亞省省會皮斯托亞不遠的一個小鎮。

洛倫齊尼生於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是十個孩子中的老大,他的父親和母親都是洛倫佐-吉諾裡-裡斯奇侯爵家的仆人。侯爵夫人馬凱薩·裡斯奇很喜歡這個孩子,幫助他進了一家備受推崇的神學院。早熟的洛倫齊尼16歲時轉到一家著名的天主教學院,學習修辭學和哲學。1848年,他志願加入托斯卡納軍隊,參加“第一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戰后,他回到托斯卡納,懷著對政治的熱情幾經挫折地辦報,撰寫文學批評、諷刺隨筆和小說,從事舞台劇的創作。1859年,洛倫齊尼又志願上前線參加“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解放后,他回到托斯卡納,從事詞典編纂和喜劇舞台監督工作,並任地方官員。19世紀70年代,洛倫齊尼為自己背負的賭債苦苦掙扎。這時,他的朋友、出版商菲利斯-佩奇(Felice Paggi)看到意大利全國的學校對教科書的需求急劇增長,便請他嘗試編寫教科書。佩奇看中洛倫齊尼是因為,一年前洛倫齊尼首次涉足兒童文學,曾將夏爾-佩羅、瑪麗·凱瑟琳-奧爾努瓦夫人等幾位法國著名童話作家的作品翻譯成意大利文。而這也這啟發洛倫齊尼自己的童話之路,從1875年開始,他連續出版了《漫畫》、《眼睛和鼻子》、《快樂的故事》和三部《小手杖漫游意大利》等作品。這些作品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隻有他的《木偶歷險記》成為千古不朽的名著。

1881年7月起,洛倫齊尼以科洛迪為筆名,在《兒童日報》上連載了一段木頭被雕刻成木偶后發生的神奇故事,原題為《一個木偶的故事》。背景設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納地區,結尾時主人公被兩個強盜吊到一棵大橡樹的樹枝上,“氣都喘不上來……昏過去了”。

科洛迪原想到此結束,停止連載。然而,盡管主人公皮諾喬因貪玩而逃學,因貪心而受騙,但畢竟是個天真無邪的可愛孩子,不過頭腦比較簡單,自制力比較差,這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因此,讓主人公吊死是不符合小讀者心願的。小讀者們讀了他的故事后,無法接受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寄往報社編輯部的信件堆積如山。

科洛迪創作《一個木偶的故事》等童話原是為了還債,得知讀者如此喜愛他的這篇作品,科洛迪萬分高興。在《世界日報》社社長費爾南多-馬爾蒂尼的建議下,他將故事從第16章寫到36章,改變了故事的結局,使皮諾喬歷經磨難后,終於從木偶變成一個“聰明伶俐、很精神的小男孩”這一今天我們熟悉的情節。書名也改為《皮諾喬歷險記》,還配了畫家恩裡科-曼德扎蒂(Enriko Mandzanti)的插圖62幅。

大概連科洛迪自己都沒有想到,他一不小心,竟創作出了一部偉大的童書。從初版之日起,《皮諾喬歷險記》就成了意大利兒童喜愛的童話。如今它作為一本暢銷書,為世界各地的兒童和成人傳閱,還被改編為其他藝術形式。

最先改編成的是最適合童話作品的動畫片。早在1936年,意大利就開拍了《皮諾喬歷險記》,但未能完成。四年后,迪斯尼公司於1940年完成了動畫片《皮諾喬》的拍攝,但沒有嚴格遵從科洛迪的童話。1972年,接受科洛迪兩個孫子的建議,西班牙拍攝出一部技術上和藝術上都取得極大成功的動畫片《一個叫皮諾喬的木偶》。直至2012年,還有由比利時、法國和意大利三國合拍的《皮諾喬》動畫片上映。

同時,這部書被改編成的影視作品也很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72年意大利拍了優秀電視片《皮諾喬歷險記》,中國觀眾在《勇士的奇遇》中熟悉的著名女星吉娜·勞洛勃麗吉達在片中扮演藍發仙女。還有20世紀90年代美國拍攝的《皮諾喬》、《皮諾喬歷險記》和2002年意大利的《皮諾喬》等。《皮諾喬歷險記》還在1957年、1968年不止一次被改編成音樂劇,同名歌劇於2007年聖誕節前夕在英國著名的“利茲大劇院”首演。

多年來,隨著不斷的改寫和改編,《木偶奇遇記》的有趣故事已經以多種藝術形式深入世界兒童和成人們的心中。

皮諾喬的原型

《木偶奇遇記》描寫了一段木頭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的故事,不由讓人感佩作者的奇思妙想。問世以來,研究者們一直在思考:科洛迪的創作靈感從何而來?直到近年,才有實質性進展。

2005年前后,幾位美國考古學家在進行考古發掘工作時,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聖米尼阿托山(San Miniato al Monte)科洛迪的墳墓附近,發現了一座刻著“皮諾喬-桑切斯”(Pinocchio Sanchez)之名的墓。科洛迪和桑切斯,一個作家和他名作中主人公的名字如此巧合地出現在一起,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注意。於是,他們決定再深挖下去看個究竟,希望了解這個埋在科洛迪旁邊的人背后的神秘故事。后來,英國和意大利科學家在得到有關方面允許后打開了墳墓,結合考古發現和一些檔案資料,他們讓一個前所未知的故事浮出了水面。

研究表明,確實有過皮諾喬其人。他兩手、兩腿都裝了木頭假肢,鼻子也裝有一支木頭支管,其中一條假肢的商標上有“卡洛-貝斯圖爾西”(Carlo Bestuldci)的字樣。檔案表明,桑切斯家1760年生了一個男孩。他是一個正常的孩子,隻有一點跟別的孩子不同:他的身高僅有130公分。但這並沒有阻止他與父親一起參加意大利獨立戰爭。隻因皮諾喬作為一個士兵實在太矮小,於是便被安排做一名鼓手。皮諾喬18歲進軍隊,15年后才回家。在這15年裡,他失去了雙手、雙腿和鼻子,返家時是一個殘廢人。

得益於當地的“魔術師醫生”卡洛-貝斯圖爾西,皮諾喬擁有了特殊的假肢:木頭的手和腳,以及斷鼻子的支管。隨后,這個戰時的鼓手便進了當地的一個劇院工作。因為他是侏儒,又有木頭四肢,能供觀眾取樂。這麼一來,他變得小有名氣。皮諾喬死后被埋葬在那個墓地。不久之后,科洛迪回憶起這個叫皮諾喬的可憐人,寫出了這個童話。

歷史地圖和神秘的背景地

另一位研究者是意大利的計算機專家亞歷山德羅-維戈尼(Alessandro Vegni)。維戈尼將童話與歷史地圖進行對照研究,並翻閱了有關的歷史記述,認定《木偶奇遇記》所寫的故事背景地是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比薩省一個叫聖米尼阿托(San Miniato)的小村子。它位於比薩和佛羅倫薩之間,邊上有一條河,原來的地名就叫“皮諾喬”﹔據記載,是在1924年才改名為聖米尼阿托。維戈尼相信,科洛迪肯定知道這個小村子,還熟悉住在那裡的幾個人,並從中取材來描寫童話中的人物。維戈尼說,因為“居住在聖米尼阿托村裡的人都叫皮諾喬(Pinocchia)或者皮諾奇尼(Pinocchini)”,所以科洛迪在《皮諾喬歷險記》中會敘述說,“在杰佩托給他的木偶命名的時候,他才會說,‘就叫皮諾喬吧。這個名字會帶來好運的。我認識一家叫皮諾喬的:皮諾喬爸爸、皮諾喬媽媽,孩子都叫皮諾喬。全家都過得很好……’”

從聖米尼阿托開始,維戈尼通過研究,發現歷史地圖上有幾個地方可以和《皮諾喬歷險記》中涉及的背景地相類比。在《皮諾喬歷險記》中,爸爸杰佩托住在一間很小的地下室,隻有樓梯口投進來一絲光線,家具也極其簡單。木偶進這屋不久,便聽到一陣“唧——唧唧——唧唧!”的聲音。原來是一隻大蟋蟀在叫。他自稱“我是隻會說話的蟋蟀”,並揚言說“這屋子是我的”,叫木偶馬上離開。維戈尼發現,歷史地圖上有一處“蟋蟀屋”(Casa II Grillo),這是一座鄉村建筑物,科洛迪可能受此啟發,寫出了“會說話的蟋蟀”。且這個村子裡當時開有一家“白淨旅店”(Osteria Bianca),直至今日,這家酒吧依然矗立在那裡。維戈尼相信,木偶與狐狸和貓待了一夜的“紅蝦旅店”的店名便是受“白淨旅店”的啟發。狐狸和貓騙木偶說,大家在“紅蝦旅店”歇幾個小時,“半夜再走,明天天亮,就到‘神奇的土地’了”。到了那裡,挖一個小洞,把好心的老板送給他(木偶)的金幣放進去,然后填上土、澆兩桶泉水,撒一撮鹽,“第二天早晨……你會看到長出一顆漂亮的樹,上面長滿金幣”。維戈尼說,這“神奇的土地”,也來源於歷史地圖上一個叫“神奇之源”(Fonte delle Fate)的地名。維戈尼說,甚至連狐狸和貓也可以在這份歷史地圖上找到出處。因為圖上有一處標著“狐狸泉”(Rio delle Volpi)的名稱,還有兩座叫“貓”(Rigatti)的房子。

《皮諾喬歷險記》不但故事本身極富真實性,沒有一般意義上的離奇遭遇,主人公在各種事件上表現出的一個孩子由缺陷走向完美的曲折歷程,都十分符合兒童的天性。在這裡,作家告訴小讀者,隻要有一顆正直、善良和富於同情的心,每個幼稚、缺乏自制力的孩子,都會像皮諾喬一樣,成長為一個好孩子。作家從一份歷史地圖上獲得啟發,虛構出這樣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表明一部優秀的童話,並非可以隨意離開現實、海闊天空地編造一氣,一定要有來自現實生活的啟示。美國著名的兒童文學批評家和編者阿妮塔·西爾維(Anita Silvery)在她1995年的《童書及其作者》一書中對《皮諾喬歷險記》作了恰如其分的總結評價:

(這部童話的成功)是由於它的普世性,其想象力和幽默感的融洽,其活潑的節奏,和其空靈的魅力……《皮諾喬》曾因它那19世紀兒童文學所特有的說教而遭到批評,但也因它清新的現代性,它高度務實的倫理觀念而受到贊揚。《皮諾喬》對幻想與現實及其偉大源泉做到微妙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