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微博>>微博快報

全國人大代表、楚雄州長李紅民對話@人民日報:加大扶貧 建設幸福楚雄(實錄)

2014年03月13日15:30    來源:人民微博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3月13日電(姚茜) 3月13日13時,全國人大代表、楚雄州長李紅民做客由人民日報法人微博和人民微博聯合舉辦的“微聚中國-百城市長共述中國夢”系列微訪談,與@人民日報法人微博和廣大網友進行交流。>>>>>>進入訪談頁面

微訪談實錄:

[@人民日報]: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由人民日報法人微博與人民微博聯合主辦的“微聚中國-百城市長共述中國夢”系列微訪談。今天,全國人大代表、楚雄彝族自治州李紅民州長做客我們的微訪談,與我們聊聊楚雄的扶貧工作。李州長,您好。

[李紅民州長]:各位網友,大家好。

[@人民日報]:近年來,楚雄州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呈現出加快發展、跨越發展的強勁勢頭。請李州長談談,在這個過程中,你覺得哪些做法或者哪些措施是加快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李紅民州長]:楚雄州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展,我覺得最關鍵的一點是我們立足州情,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推進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立足點和突破口”始終牢牢的抓在手上。

[@人民日報]:從當前各地的情況看,抓經濟社會發展,很多地方都在工業經濟、民營經濟、第三產業上做文章。為什麼楚雄州要把扶貧開發作為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立足點和突破口來抓呢?

[李紅民州長]:工業經濟、民營經濟、第三產業發展我們高度重視,當然是我們的工作重點,也是我州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我們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重點來抓,這是我們的州情決定的,也是今年總理報告提出“我們要向貧困宣戰,決不讓貧困代代相傳”決心。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的2個彝族自治州之一,是典型的集“邊遠、民族、貧困、山區”為一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按照國家2300元的貧困標准統計測算,到2013年底,還有農村貧困人口134.7萬人,(州上統計部門的統計數據)。省上公布的法定數據還有37.95萬人,佔農業人口的20%。在全省16個地州中排在第9位。有貧困村委會751個,佔全州1037個村委會的72.4%。有6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佔全省73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8.2%﹔有1個省級重扶縣,佔全省7個的14.3%。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依然是我們的基本州情。

我們始終認為,對楚雄州這樣的民族貧困地區來說,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是州委、州政府迫在眉睫的當務之急,是楚雄州與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緊迫的任務。我們始終堅持工作千頭萬緒,群眾的安危冷暖第一﹔始終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終堅持抓經濟建設,把解決群眾的脫貧致富問題放在首位,把消除貧困,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和黨政“一把手”工程來抓。

[@人民日報]:請李州長談談,楚雄州在扶貧開發工作中主要採取哪些做法和措施,或者有哪些成功經驗?

[李紅民州長]:扶貧開發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很大的概念。這些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從“大扶貧”的角度來認識扶貧開發工作、從“大扶貧”的角度謀劃扶貧開發工作、從“大扶貧”格局來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把“黨委重視、政府主抓、部門聯動、社會參與”這“四句話”真正落到實處。致使我州扶貧開發工作始終走在了雲南省的前列,我們探索出的很多扶貧經驗在全省推廣,全省扶貧開發現場會在我州召開,貴州、陝西、四川、廣西等省區多次到楚雄學習扶貧經驗,亞洲政黨考察團也組團到彝州觀摩扶貧開發工作,把我州的扶貧經驗推向亞洲各國。扶貧使彝山深度貧困地區帶來的巨變引起《人民日報》、《雲南日報》等媒體高度關注,其中《扶貧也要發揮市場作用》一文在2014年1月5日《人民日報》第11版刊發,《雲南日報》多次刊載,把我州雙柏縣綠汁江流域綜合扶貧開發工作做法推向了全國。扶貧工作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雲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充分肯定,多次受到表彰獎勵。

[@人民日報]:請李州長給我們介紹一下,楚雄州在扶貧開發工作中,主要採取哪些具體措施?

[李紅民州長]: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一直堅持“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工作思路,以資源大整合、思路大創新、扶貧大規劃、資金大投入、連片大開發、部門大聯動、社會大參與、群眾大發動為主要方式,以專項扶貧為牽引、行業扶貧為主體、社會扶貧為補充,形成了合力攻堅的“大扶貧”工作格局。具體講,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抓。

一是加強領導,實現資源大整合。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堅持每年專題研究部署,實行“州負總責、縣抓落實”和“片為重點、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各級黨政一把手負總責、部門領導是行業扶貧第一責任人的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把扶貧任務分解落實到向各行業各部門。建立扶貧開發工作考核激勵機制,實行州級領導挂鄉包村聯戶、州級部門挂鄉包村、黨員領導干部挂村聯組包戶、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結對包戶的定點幫扶責任制,全力構建“大扶貧”工作格局。

二是與時俱進,推進思路大創新。堅持“收縮戰線,集中力量,整合資源,整體推進,扶持最貧困的村和最貧困的人”的工作思路,緊緊圍繞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要求,確定了“123456”的扶貧開發工作思路,即:以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一高於、一接近、一扭轉”(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於全州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州平均水平,扭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為目標,以烏蒙山區和滇西邊境山區連片扶貧開發為“兩大抓手”,著力推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把握建設烏蒙山區和滇西邊境山區連片扶貧開發試驗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綠色經濟產業區、智力扶貧創新區“四個戰略定位”,做到加強組織領導、加強資金投入、加強政策保障措施建設、加強項目資金管理、加強扶貧機構和隊伍建設“五個加強”,打好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就業促進、生態環境建設“六大攻堅戰”。還明確了以鄉鎮9有、行政村9有、自然村8有、農戶8有為標准的推進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9988”具體目標。

三是精心編制,抓好扶貧大規劃。始終堅持以規劃為抓手,按照“一次規劃、分年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超前抓好扶貧規劃,做到“統一規劃、渠道不變、集中投入、用途不亂、各記其功”,對內整合扶貧項目資金,對外整合部門投入、挂鉤幫扶、社會扶貧等項目資金,形成以規劃為引領、以專項扶貧資金為牽引,群眾投入、資金整合、小額信貸和社會幫扶為補充的多元化籌資渠道,實現資金優先向貧困地區傾斜。2011年,按照中央的安排部署,我們編制了《楚雄州烏蒙山區武定縣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滇西邊境山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片區規劃總投資達1.5萬億元,涵蓋了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是未來10年我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綱”。

四是多渠並舉,爭取資金大投入。我州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每年預算安排一定的專項扶貧資金,客服財政收支矛盾不斷加大的壓力,持續加大民生投入。2013年,民生支出達130.5億元,佔全州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達75.6%。

五是突出重點,加強連片大開發。結合實際,整合資源,打破區域界限,實行一片、一帶、一線、一鄉、一村綜合治理、整體開發,加大連片扶貧開發的力度。重點把扶貧整鄉推進作為主要抓手,在貧困面大、貧困人口集中的鄉鎮進行扶貧整鄉推進試點,先后在10縣市開展了9個整鄉推進試點,在姚安縣、永仁縣2個縣進行扶貧“整縣推進”試點。同時打破區域界限,實行沿江河流域、沿山脈、沿公路沿線進行綜合扶貧開發試點。幾年來,我們圍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產業發展項目、新農村建設項目、民生保障項目成功打造了楚大高速公路沿線扶貧開發示范帶﹔以實施扶貧項目為重點,以發展鄉村旅游業為抓手,建設了南華縣咪依嚕風情谷,使谷內3000多貧困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雙柏縣大麥地鎮是我州典型的邊遠少數民族特困地區,少數民族佔95%以上,山高、坡陡、箐深、生存環境惡劣,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80%的群眾處於深度貧困線以下。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初一直到現在,州政府都一直致力於該地區的扶貧攻堅。以“土地流轉帶動產業發展的模式”,走出了一條“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道路,為我州新型農業、現代農業、園區農業和特色農業發展做出示范和典型。原來的貧困戶,如今既當“地主”,又干“工人”,同時還自己做“農民”。把土地租給給公司 “當地主”,長期在公司打工“當工人”,還留部分土地自己種“當農民”,戶均每年增收5萬至7萬元。

六是加強協調,強化部門大聯動。對扶貧開發工作我們始終堅持上下“一盤棋”,層層落實“一把手”責任,作為各級黨委政府、各部門單位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做到扶貧和發改部門做規劃、組織實施項目﹔財政部門籌集資金﹔農業部門負責貧困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扶持發展特色農產業﹔交通部門負責改善道路交通基礎條件﹔水務部門負責解決生產生活用水﹔土地部門加強土地開發整理﹔電力、通訊部門負責通電、通訊設施建設,縣市、鄉鎮負責項目組織實施,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調”工作格局。

七是廣泛發動,爭取社會大參與。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積極拓展“上、下、內、外”四條渠道,充分調動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各界和廣大黨員干部參與扶貧開發的積極性。拓展上級幫扶渠道。爭取到國家招商銀行、中智公司兩家中央企業挂點幫扶4個貧困縣﹔爭取到教育部聯系滇西邊境山區6個貧困縣,教育部已從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6所重點高校派出6名干部到雙柏、姚安、大姚等6個縣挂職幫扶﹔爭取到國土資源部聯系烏蒙山區武定縣﹔爭取到24家省級機關單位挂點幫扶24個貧困鄉鎮。拓展下級幫扶渠道。積極發動州縣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黨員領導干部深入開展定點幫扶“八個一”活動(開展一次走訪調研,帶強一支村干部隊伍,完善一條發展思路,落實一個脫貧項目,爭取協調一筆幫扶資金,結對幫扶一批困難戶,轉移輸出一批勞動力,總結檢查一次定點幫扶工作)。拓展內部幫扶渠道。創新機制、整合資源、廣泛發動,堅持落實定點挂鉤幫扶“一年一考核,兩年一調整、一總結表彰”制度,深入推進機關企事業單位及黨員干部挂點幫扶工作。拓展外資幫扶渠道。積極爭取香港樂施會、世界宣明會等國外援建項目和非政府組織扶貧幫困資金、境外各類慈善機構參與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目前全州共有167個國家、省、州級機關企事業單位,39名州級領導和903個縣市機關企事業單位挂鉤扶貧502個貧困村,3.7萬名黨員干部與3.4萬戶貧困農戶結對幫扶,世界銀行、香港樂施會、世界宣明會、愛德基金會等慈善機構到楚雄開展扶貧活動。

八是尊重主體,實現群眾大發動。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扶貧開發的主動性,最大限度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加強扶貧開發政策宣傳。把黨的扶貧開發政策宣傳到位,做到家喻戶曉,統一群眾的思想認識,爭取群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充分發揮“四議兩公開”和群眾首議制,圍繞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安排項目、實施項目,做到群眾參與提項目、議項目、論証項目,讓群眾想做的事變成現實。積極發動群眾投工投勞做項目。把群眾作為扶貧開發的“施工隊、建設者”,實現自己的項目自己建。讓群眾參與管項目、監督項目。實行扶貧項目廉政承諾制和廉政評議員制,把項目村的老黨員、黨代表、人民代表、村民代表、婦女代表聘請為廉政評議員和項目監督員,實行自己的項目自己管、大家監督,確保項目質量。

[@人民日報]:由於州委、政府高度重視、措施有力,楚雄州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從目前的情況看,你認為楚雄州扶貧開發工作還存在哪些困難問題?

[李紅民州長]:楚雄州雖然是人類的發源地,歷史源遠流長。但由於社會發育程度低、山區大、少數民族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仍然是楚雄州的基本州情,貧困問題仍然是我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

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困難問題: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楚雄州地處金沙江和元江分水嶺上,屬典型的滇中干旱區,加之山區面積大,農田水利、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發展后勁不足。

二是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按照2300元的貧困標准統計,到2013年底,州統計局和州扶貧辦統計上報的數據,全州還有農村貧困人口134.7萬人,佔農業人口的71%﹔按照省調查隊公布的數據,全州還有農村貧困人口37.95萬人。有8個縣納入國家層面的連片特困地區,其中,武定縣納入烏蒙山區,楚雄市、雙柏縣、南華縣、姚安縣、大姚縣、永仁縣、牟定縣納入滇西邊境山區,楚雄市作為嵌入縣市。還有67.13萬人飲水安全未達標, 2355個自然村不通公路,12.3萬人住房困難,其中:有2.68萬人居住在土掌房、垛木房、石頭房、茅草房內,有7.15萬人喪失了基本生存條件,需要易地扶貧搬遷。

三是自然災害頻繁,返貧率高。楚雄州屬自然災害多發區。地震、泥石流、山體滑坡、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發。從2008年以來,相繼發生了元謀“8.30”6.1級、姚安“7.09”6.5級,元謀與祿豐交界“2.25”5.1級地震災害和11.02特大自然災害,2010年以來,連續遭受特大干旱。連年受災,無災不成年。災害都發生在比較貧困的地區,受災人數累計高達150萬人,造成近40萬人返貧。

四是發展不平衡,扶貧難度大。全州貧困人口分布區域廣,主要分布在“楚中高寒冷涼地區、楚北金沙江低熱河谷地區、楚南哀牢山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三大片區,這些地區生存環境惡劣、自然資源貧乏、信息閉塞,群眾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就學難、就醫難、增收難的問題較為突出,扶貧難度大、成本高。

五是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我州屬於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文化素質低。根據調查統計,80%的貧困戶中家庭主要勞力是文盲和初識的佔30%左右,小學文化程度的有50%左右。由於缺少文化,導致觀念落后陳舊,素質不高,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弱。

六是投入與需求的矛盾較為突出。由於山區面積大,貧困人口居住分散,導致扶貧成本高、投入大。按照國際上每人投入2萬元才能脫貧的標准,楚雄州要脫貧至少還需50年以上。各級對扶貧的投入遠遠滿足不了群眾的需求,加之扶貧成本不斷提高和物價上漲,扶貧的難度不斷加大。

致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生存環境惡劣。楚雄州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深山區、石山區,資源匱乏,氣候惡劣,高山區氣候冷涼,不適宜農作物生長。特別是金沙江流域低熱河谷地區氣候炎熱干燥,土地貧瘠、干旱缺水,惡劣的生存環境,使得群眾看山愁、看水愁,吃糧靠天,穿衣看病讀書靠救助。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楚雄州山區面積大,山高、坡陡、箐深,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群眾行路難、飲水難、增收難、用電難、就學難、就醫難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生產生活條件差。

三是自然災害頻發。楚雄州屬自然災害多發區。地震、泥石流、山體滑坡、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發,且多發生在貧困地區。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了我州邊遠貧困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不僅造成大量人員返貧,而且使多年建設的扶貧成果遭到破壞。

四是產業結構單一。多數農村經濟結構單一,依然是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種糧保肚子,養豬為過年”,小農意識根深蒂固,利用氣候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培植增收產業意識差,增收難,發展緩慢。

五是缺少文化知識。文化程度低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多數農村勞動力是小學及初識水平,文化基礎差、認知和改變現狀及接受新科技、新事物的能力弱,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

六是因病和供子女就學致貧。由於農民醫療保險待遇差,農民收入少,看病治病負擔重,“一人生病,一家貧困”。據調查,農村因病或傷殘致貧佔10%左右。另外因上學致貧也是一種新的貧困原因。如果孩子考上大學,一個大學生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至少2萬元,對戶均毛收入隻有一萬元左右的貧困家庭,除去化肥,農藥等生產投入,其可支配收入就十分有限,供一個大學生上學就要是一家人不吃不喝勞作10年。

七是其它原因。農村貧困原因錯綜復雜,往往是多種原因交織在一起,從楚雄州的情況看,致貧的原因除上述六種外,還有缺少勞動力致貧的,因老弱病殘沒有勞動力導致生活貧困﹔有的因家庭負擔重致貧,農村6口之家,上養2個老人,下供2個孩子讀書的現象比較普遍﹔有的因缺少土地致貧,人多地少,整天耕田種地仍然解決不了溫飽﹔有的因為建房致貧,多年的積蓄,因為蓋房還欠債﹔有的不切實際大辦婚、喪事,有的參與封建迷信等等其它原因導致貧困的佔5%左右。

同時,受國家政策性因素影響,一是國家不斷提高扶貧標准,把更多的貧困人口納入扶貧對象。貧困人口的數量隨著標准提高大幅增加。二是國家對扶貧開發的投入不足。國家投入有限,滿足不了扶貧需求,是貧困問題無法消除的重要原因。三是群眾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不足。群眾參與扶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不夠、內生動力不足。

[@人民日報]:最后一個問題,想請問李州長,您對“中國夢”是如何理解的?能跟我們聊一下楚雄扶貧方面的“中國夢”嗎?

[李紅民州長]: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是中國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結合我們楚雄州的實際,就做好扶貧工作來說,我們一定要帶領群眾擺脫貧困,實現小康。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扶貧開發政策,緊緊圍繞“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要求,鎖定區域、突出重點,加強領導、加大投入、創新機制,繼續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確保全州扶貧開發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力爭到2020年與全國一道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隻有百姓早日脫離了貧困,過上小康生活,“中國夢”才有基礎。這就是我理解的實實在在的楚雄的“中國夢”,我們接下來的工作也會圍繞著如何實現這一夢想。

[@人民日報]:本期“微聚中國-百城市長共述中國夢”系列微訪談就到這裡,謝謝大家,讓我們下期再見。

(責編:姚茜、谷江曼)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