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微博訪談
人民網>>人民微博>>正文

“清明話傳承”系列微訪談

上海市規劃委薛理勇:在追憶中傳承創新清明文化

2015年04月02日14:13  來源:人民微博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4月2日電(張婭喃)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人們借此之際緬懷先人,祭奠祖先,同時它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本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你了解清明節的起源和定義嗎?你知道“寒食清明”的來歷嗎?你對清明節的風俗活動知道多少?今日上午,上海市規劃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地名學會副理事長、上海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上海規劃學會、道教協會理事薛理勇做客“清明話傳承”系列微訪談,共話清明節的文化味。>>點擊進入微訪談回放

清明節的定義從本質上來講屬於一個農業節日,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古代,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郊游。薛理勇介紹到,清明的風俗活動主要是掃墓和踏青。踏青包括放風箏、蕩秋千、吃青團。這是一種追思、祈禱,也是一種文化。清明節是感恩祖宗的一個特定節日,同時也是感恩先烈和先賢的日子。

提起清明,必定會想到“寒食清明”這個詞。寒食,顧名思義是冷的食物。寒食節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節日,在冬至以后的第105天,或第106天,而這個時間恰好是清明這一天。“中國古代經書禮籍裡很多談到風俗,基本上是開春的三個月,禁止獵殺。我的理解為初春是動物發情和生殖的季節,所以禁獵殺就是殺死一隻鳥可能殃及一窩小鳥,殺死一隻禽獸可能殃及幾個胎兒。出於敬畏,清明禁獵獵殺”,薛理勇說到,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都有在春天禁火的風俗,從民族學的角度來講,以前是對神的敬畏,現在是對自然的敬畏。

目前,節日消費攀比之風盛行,文化商業化,節日市場化,文化味淡了,金錢味重了,如何才能讓我們的節日更有文化味?薛理勇認為,現在很多節假日推出的食品往往都是在商家的推波助瀾下形成,做成產品成為節日屬性。包括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我覺得如果沒有商業的助推,傳統文化很難長期維系下去,月餅也可能就是一塊甜點,一塊大餅,所以商品對傳統節日的弘揚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對商業活動適當節制,不能過了頭,還是希望政府和相關部門採取措施,不要使傳統文化變了味。”

如今每年清明,大量的掃墓大軍從城裡向墓地出發,對交通和出行安全帶來很大的壓力。薛理勇對此建議,清明不止是短短的幾天,而是包括清明前的十幾天和之后的十幾天,古人對清明掃墓不局限於一天的時間。“掃墓重要的任務就是把墓上枯萎死亡的樹木清除,清明前后都可以補種一些植物,所以古人並沒有把掃墓定為清明這一天,后人誤解,認為清明掃墓就有一天,把清明這一天叫正日,其他日為副日,這概念實質上是沒有的。我們現在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希望從觀念上甚至從科學上理解。”

相關鏈接:【清明話傳承】系列微訪談

(責編:張婭喃、李小煒)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