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17日電(孫娜、周子玉)在這個以互聯網技術為中心的時代,智能化正在席卷一切。為探尋國企的“智造”之路,推動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指導,人民網與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聯合推出《對話新國企·聚焦中國智造》系列訪談。上午10時,長虹工程技術中心總經理、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潘曉勇作為首期嘉賓做客人民網,與網友暢談長虹的“智造”之路。他在訪談中表示,智能制造作為長虹三大平台(智能研發、智能制造、智能交易)之一,是長虹智能戰略穩步推進的保障,將成為長虹的核心競爭力。 >>點擊進入微訪談回放
家電制造業或迎來發展新機遇
潘曉勇認為,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帶動下,家電業有望迸發創新活力。加強核心技術研發,逐步向微笑曲線兩端移動,重塑產業價值鏈﹔基於工業4.0及互聯網開創的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經營理念為行業帶來新的活力﹔智能家居領域布局則為傳統家電行業打開新的藍海。
與此同時,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基於大數據技術,分析消費者的習慣、愛好,生產出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就是個性化定制模式。相比傳統生產模式,個性化定制模式能夠精准地了解消費者需求,實現按需生產,縮短供應鏈周期,大幅壓縮庫存。
在《中國制造2025》中,核心轉變是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改革創新則是勾勒中國智造上天入海藍圖的一條主線。潘曉勇表示,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人才為本是“制造”邁向“智造”的三個關鍵點。
構建“智能戰略”產業生態圈
“2014年是長虹實施智能戰略轉型的元年。”潘曉勇介紹,這一年,長虹讓消費者扔掉了電視的遙控器,讓冰箱實現了雲圖像識別,更讓空調開始感知人體的溫度。這一系列CHiQ產品的發布,不僅僅是發布幾款智能終端產品,也不僅僅是構建家庭互聯網,更是長虹“智能戰略”落地的標志,代表了長虹公司從戰略高度的“自我顛覆”。
長虹的智能戰略提出將智能化、網絡化和協同化作為新的三坐標體系的發力方向,通過各類智能終端、雲服務平台、大數據商業模式的開發,最終在互聯網時代激活長虹原有業務並且獲得新的競爭力。
在實踐探索過程中,長虹以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為目標,在智能戰略下構建以大規模定制為基礎的智能制造,並通過USO(營銷業務系統)、ERP(企業資源計劃)、MES(制造執行系統)等信息化管理系統與客戶進行交互,打破消費者和工廠之間的圍牆。
與此同時,長虹以“IE(工業工程)+IT(信息化)+AT(自動化)+DFM(可制造性設計)”為技術核心,建立一套敏捷、柔性、高效的智能制造系統。打造具備自由切換大規模流水生產和個性化定制生產能力的智能制造平台,突破現有制造理念和思維約束,建立全新的制造模式,促進長虹制造轉型升級,同時,為消費者提供日益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未來五年規劃:構建三位一體的智能平台
目前,長虹已經形成以軟件(操作系統)+硬件(芯片)+服務(大數據)為代表,定義信息家電的核心要素(技術、管理模式、人才儲備等),以及面向大數據時代的智能基因,走出了一條具有長虹特色的“軟硬兼容”的差異化智能家電路線,實現了裝備制造向以制造業為基礎的服務業的角色轉換。
談及長虹構建圍繞“智能戰略”的產業生態圈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潘曉勇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第一,對消費者而言,也許大部分人認為並不需要知道這些復雜的概念,需要的是感受到簡潔方便的最終使用體驗。這對由傳統制造業轉型而來的家電企業是個不小的考驗。第二,構建智慧家庭、智慧社區和智慧城市過程中,存在不同產品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目前缺乏統一的標准支撐。
“長虹不但擁有雄厚的制造基礎,同時也具備互聯網基因。”對於長虹未來五年在智造領域的發展規劃,潘曉勇指出,長虹未來計劃通過智能制造、智能交易、智能研發構建三位一體的智能平台,實現產品的個性化定制,同時推動產品制造技術升級。其核心是打破工廠和消費者之間的圍牆,發展一套能夠支持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智能制造系統,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