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第31個教師節,都說名師出高徒,那麼,能培養出國家領導人的老師都是些什麼人呢?國家領導人對於曾經培養過他們的恩師,又有著怎樣的感情?
毛澤東與老師徐特立
毛澤東受恩師影響養成讀書必須寫筆記的習慣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澤東求學於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在長達5年的師范生涯中,毛澤東為以后打下了深厚的學問基礎,他的思想也在這個時期開始逐步成熟。毛澤東曾說過,當時最敬佩的兩位老師,一位是楊昌濟先生,一位是徐特立先生。深受徐特立影響的毛澤東養成了讀書必須寫筆記的習慣。他在湖南師范讀書時寫下的筆記很多,有聽課的、有自學的、有摘抄的以及隨感和日記,積累了足足有好幾籃子。1937年11月30日,毛澤東在祝賀徐特立60壽辰時深情地寫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徐特立,革命家、教育家。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1934年參加長征。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
鄧小平的老師汪雲鬆
鄧小平解放后專門派人去尋找老師
1949年重慶解放后,鄧小平想到了他所敬重的當年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的校長汪雲鬆老師,就派了部隊干部去尋找汪雲鬆的住所。鄧小平見到久別重逢的老師,格外親熱,久久拉著汪雲鬆的手,問長問短。他們共同回憶起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的往事,鄧小平還向汪雲鬆講了他29年來勤工儉學和從事革命斗爭等一些情況。由於鄧小平推薦,1950年汪雲鬆去北京列席第二屆全國政協會議,受到朱德、陳毅等領導人的優禮相待。鄧小平調中央工作后,一直惦念著老師汪雲鬆,在他得知汪雲鬆患病后,從北京打電話來請他去北京治療。汪雲鬆1958年以84歲高齡逝世時,鄧小平發來唁電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其家屬致以慰問。
汪雲鬆,晚清秀才、廩生。清末曾任知縣、知府及吉林省官銀號總辦、電燈總局總辦等職。曾資助聶榮臻、鄧小平等人赴法勤工儉學。后參與籌建重慶大學。
江澤民與老師顧毓琇
江澤民出訪美國特意去看望老師
顧毓琇曾是江澤民在上海交大時的老師。1997年10月,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到美國訪問時,特意到費城去看望了他。江主席還向隨行人員介紹說,顧老不僅是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而且還是一位文學家。另外,顧毓琇也是朱镕基的老師。2002年,顧毓琇先生在美國病逝,江澤民獲悉此事后,立即給顧老夫人王婉靖女士發唁電。江主席在唁電中說:“驚悉顧老師不幸逝世,深表沉痛哀悼,我謹向您及您的家人表示深切慰問。顧老師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教書育人,師表天下。畢生孜孜好學,且心系祖國統一,獻計獻策,為眾所敬仰。顧老師的崇高精神,將永遠激勵后人。顧毓琇老師永垂不朽。”
顧毓琇,著名教育家、科學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和佛學家,江蘇無錫人。曾任中央大學(49年更名南京大學)校長、交通大學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等。他是清華大學工學院的創始人之一。
胡錦濤母校泰州中學校長於一平
胡錦濤憶恩師:老師誨人不倦的精神和嚴以治學的態度都使我們終身難忘
1992年春節前夕,胡錦濤的高中班主任沈進林收到了學生胡錦濤的來信,他當時是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信中,胡錦濤寫道:“……每當回憶起中學生活時,老師誨人不倦的精神和嚴以治學的態度都使我們終身難忘……今后如有機會返鄉,一定前往拜望……”讓胡錦濤終身難忘的老師,還有泰州中學老校長於一平。1959年高考,泰州中學四名學生錄取清華大學,胡錦濤為其中之一,其時於一平任泰州中學校長。於一平具有正直謙和、重視人才、嚴謹治校的名家風范,深得師生好評與敬重。1988年5月,時任泰州市委宣傳部長戈玉華曾到貴州拜訪。走的時候,胡錦濤的秘書送來兩瓶茅台,說:“這是胡書記叫我從省委招待所買的,75塊一瓶,一瓶送給你,另一瓶請你帶給於校長。”
於一平,原名於葆元。曾主持編輯抗日進步報紙《振報》的《文藝旬刊》。1949年起,先后任揚州市教育局中教督學、儀征中學校長,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任泰州中學副校長。
溫家寶與老師楊遵儀
溫家寶致信賀恩師百歲大壽:“今天您仍是我的老師”
2007年10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楊遵儀百歲華誕慶祝會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舉行,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向自己的恩師發來了賀信,對楊遵儀院士為中國地質科研和教育事業所作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溫家寶在賀信中寫道“47年前您是我的老師,今天您仍是我的老師”。
楊遵儀,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后赴美國耶魯大學留學。1952年參與創辦北京地質學院並長期任教。他是我國古生物地層學教育的奠基人、新中國地層古生物事業的開創者之一。
習近平的博士導師劉美珣
習近平:教過我的老師至今我都能記得
在清華大學圖書館的學位論文閱覽室,可以查詢到一篇十三年前的博士論文—《中國農村市場化研究》,全文共169頁,淡黃色封皮,指導教師為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教授劉美珣。論文的作者是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對於要不要取消戶籍限制,當時學界和理論界存在爭議,他在論文中堅持認為,取消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政府應理智而勇敢地面對這一現實。1998至2002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讀了4年在職研究生,專業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劉美珣曾在採訪中提到,習近平在跟她談話時不帶秘書。
2014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來到北京師范大學看望教師學生,在與北師大師生座談時,他飽含深情地說:“見到你們,我就回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教過我的老師很多,至今我都能記得他們的樣子,他們教給我知識、教給我做人的道理,讓我受益無窮。”
劉美珣, 196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並留校任教至今。曾任清華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學位委員會委員,人文社會學院常務副院長。現任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高校“兩課”專家組成員及“兩課”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負責人,經濟研究所所長。
李克強的老師龔祥瑞
李克強曾作散文憶師友
李克強1977年被北京大學法律系錄取。北大法律系擁有良好的師資和設備,名師中最著名的當推學貫中西的憲法行政法學家龔祥瑞。在龔祥瑞的引領下,李克強漸漸著重轉向外國憲法和比較政治的學習。在龔祥瑞指導下,李克強與楊百揆、劉庸安翻譯了英國著名法官丹寧勛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常程序》。該譯著如今仍然一版再版,李克強是第一譯者。2008年5月出版的《北大之精神》一書,收錄了已升任政治局常委的李克強的一篇散文,題目叫《師風散記》。書中,李克強回憶了他在北大求學時與一些老師交往的片段。其中就有龔祥瑞。當年龔祥瑞位於北京大學中關園202室的家,是他的學生們留下溫暖回憶的地方。在僅有6平方米的客廳裡,時常能看到耄耋之年的老師與稚氣未脫的學生慷慨激昂地討論著民主與憲政。興味濃時的深夜,舊疾在身、很少沾酒的的龔祥瑞會從櫃子中取出白酒,學生則出門買來花生米,大家就著煙酒,挑燈夜談。酒酣人困之際,老師不拘小節,學生便就地留宿。
龔祥瑞,中國著名法學家,中國現代法學先驅之一。浙江寧波人。1930年,赴上海入讀滬江大學生物學系,后轉入法律系。畢業獲滬江大學榮譽優等學位。赴北京入讀清華大學政治系。曾在英國、法國留學。
(責任編輯:代睿 資料來源: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環球人物、參考消息、重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