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4月1日,當雄安新區設立的消息傳出后,國內轟動,國際震撼。緊接著,在世界矚目下,雄安新區開始了緊張忙碌的籌備和建設。雄安新區被譽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其建設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准、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理念,所以,從一開始它就有著不同尋常的魅力,吸引著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優秀的企業,而后者不僅僅是為了機遇,也為這座全新城市的打造貢獻智慧。如今一年過去,這片土地上發生了什麼改變?這座“未來之城”什麼樣了?《環球時報》記者日前到雄安探訪,從諸多細節看到這座城市的未來前進軌跡,也看到中國發展的雄心和信心。
在臨時辦公中樞——無數企業負責人進進出出
外形偉岸挺拔的奧威大廈,坐落於容城縣中心位置,南臨榮烏高速,北靠白洋澱高鐵站,四通八達的地理優勢讓它成為雄安新區工作委員會、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駐地。一年來,無數個晝夜不息籌謀策劃的工作人員在這裡留下身影,無數企業負責人進進出出在這裡留下對未來的憧憬。
雄安新區管委會臨時辦公地-奧威大廈。郭媛丹、倪浩 攝
根據“中國雄安”官方網站介紹,目前已設有改革發展局、規劃建設局、公共服務局、綜合執法局等機構。但《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發現,大樓目前僅在樓頂有“奧威大廈”標牌,尚未張挂任何政府辦公機構的銘牌。一名從大廈匆匆走出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裡是臨時辦公場所,未來將搬入同在容城、即將竣工的市民服務中心。
據奧威大廈安保人員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整棟樓的工作人員多達一兩百人,“他們都是從其他部門抽調過來的,平時周六周日經常加班,去年‘十一’也沒有放假。過年時就休了幾天,初四就上班了”。
在雄安新區規劃綱要還沒有公開之前,奧威大廈是雄安新區的辦公中樞。“大大小小的領導都會到這裡來開會,所有的央企國企到雄安挂牌注冊也必須到這裡來辦手續”,一名安保人員說。
奧威大廈前門是一條東西向的馬路,一年工夫不到,這裡已經成了雄安新區有名的“央企一條街”。《環球時報》記者沿街探訪看到,街道旁的建筑多被國企租用為臨時辦公地點。中國建筑、中國交建、中國電建、阿裡巴巴、騰訊、中國移動、綠地集團等已紛紛入駐。這樣的氣勢讓雄安新區充滿希望,它們也將在未來成為雄安新區的關鍵競爭力。
騰訊位於容城奧威路上的辦公地正在內部裝修。郭媛丹、倪浩 攝
阿裡巴巴作為最早入駐的企業已有員工常駐。郭媛丹、倪浩 攝
雄安新區“央企一條街”上已經挂牌的企業。郭媛丹、倪浩 攝
“央企一條街上”已經挂牌的企業。郭媛丹、倪浩 攝
忙碌日程帶來的是容城縣城各處賓館經常顯示已訂滿,白洋澱高鐵站附近的如家酒店標間已漲至500元一晚。一名當地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些賓館裡住滿了全國各地企業的工作人員,他們常駐雄安新區,由於還沒有找好固定辦公場所,他們把賓館作為臨時辦公地點。“雄安新區的成立和建設對各個企業來講都是巨大機遇,大家熱情高漲。”
走進市民服務中心——國際一流水准是這樣實現的
談及雄安這一年最大的變化,《環球時報》記者在當地接觸的人無一例外會提到市民服務中心。這座位於容城縣境內的地標性建筑,主體結構已全部完工,但記者探訪時,工地上依舊忙碌,工人正忙著整修道路、進行綠化。
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前,工人們仍在忙碌。郭媛丹、倪浩 攝
市民服務中心前,工人們在忙碌。郭媛丹、倪浩 攝
市民服務中心佔地1100畝,建筑面積超過10萬平米,在建造過程中運用最先進的理念和水准,比如對建筑的質量管控採用可追溯的建筑構件,形成數字化追蹤等。據當地官方人士介紹,為確保高水准,新區委托科研院所、高校機構的知名專家和院士領銜,從國內外279家規劃機構中優選12家開展城市設計國際咨詢,匯聚60多位院士和規劃建筑大師及300多位知名專家,全程參與規劃編制和研究論証。
《環球時報》記者看到,在公共服務區、生活服務區、行政服務區、入駐企業辦公區都標有負責編制規劃的院士名字。在一塊展板上,明確勾畫出探索建造智能化城市的藍圖,並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數字孿生園區”,其中包括共享辦公、無人駕駛汽車、智慧政府應用、AI導航訪客通道等。
這些全部是國際一流水准的應用,是新區功能定位與發展理念的呈現。這表示雄安是一座智慧、創新的城市,從規劃之初就是兩手都要抓,既要建設實體城市也要建設數字鏡像城市。
據相關人員介紹,雄安新區在組織規劃編制工作時邀請知名科技企業及全國有關領域專家建言獻策。2017年11月,雄安新區與阿裡巴巴、螞蟻金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將全面應用到雄安城市規劃和運營中。
若輕是螞蟻金服雄安項目負責人之一,最近半年,她一直在北京和雄安之間穿梭。“創新一定是跟科技最緊密相關的,包括區塊鏈、塊數據中心”,若輕說,市民服務中心智慧園區的這些技術應用成熟后,會被逐步推廣,最終將雄安建設成一座新型智慧城市。”
“每個城市都在做大數據,但都是條狀性的數據鏈。雄安新區完全不同,起步就要做一個統一的數據平台”,若輕說:“這種數據平台要跨部門、跨行業,同時不僅僅是個人數據、企業數據,還包括建筑數據等。如何把這麼龐大的內容統一在一個數據平台,是雄安建設者和主政者們將要去實現完成的。”
普通民眾的想法——他們都有一個夢
在白洋澱大堤上,高聳的白楊樹和油綠的麥田讓人心曠神怡。今年48歲的本地人老王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政府給人民造福,確實是造福。全國這麼大,為什麼會選中我們這三個縣呢?我們確實很幸運。”目前,雄安新區規劃綱要還未頒布,但老王認為,拆遷征地補償多少錢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醫療、社保、下一代的教育上,政府給了制度保障,有著長期打算。
當地學校。李昊攝
老王的兒子今年剛大學畢業。“天津給他6000塊錢(一個月),北京給他8000塊錢,他都沒去。他選擇了保定。他說了,雄安新區對的是深圳和浦東,以后是國際化大都市,要為以后做准備。”
王玲玲是容城當地人,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雄安新區成立一周年,她身邊的人幾乎都經歷了一個相似的心路歷程,即從憧憬帶來的極度興奮,到遲遲未公布拆遷補償方案而產生的困惑,再到對“千年大計”重新審視后內心恢復平靜。
雄安新區街頭。郭媛丹、倪浩 攝
雄安新區街景。郭媛丹、倪浩 攝
“說實在的,一年過去,我們容城也好,雄縣也好,安新也好,基本上沒什麼變化。人們的心情也基本上恢復平靜。”王玲玲說,未來如何拆遷,去哪裡安置,雄安會變成什麼樣,大家心裡沒數,“但我們相信國家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大家心裡還是非常憧憬的”。
王玲玲之前在北京打工,去年雄安新區成立之后,她辭去工作,回到容城,在一家服裝廠做工人。“服裝廠未來也要搬,但我不准備再離開。我覺得,做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雄安,機會早晚會到來,所以我想在容城等待。”眼下王玲玲正在學習電腦課程。
雄安新區街頭。李昊攝
想把根扎在雄安的不止王玲玲這樣的人。侯宗賓在重慶讀的大學,專業是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他曾在天津工作過一年,2018年春節后來到雄安。“我看好雄安,所以提前來‘布局’”,侯宗賓說,等雄安新區規劃一發布,雄安就會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
侯宗賓想找一份互聯網運營與軟件開發的工作。在他看來,雄安新區瞄准高端產業的政策對科技企業具有明顯的“虹吸效應”,同時也創造就業機會。侯宗賓身上洋溢著一種明媚的熱情,他說,自己每天都會出來轉轉,去各家企業毛遂自薦。
外媒這樣論斷——“雄安幾乎可以肯定會獲得成功”
自雄安新區啟動以來,前往雄安的國內外客人絡繹不絕 。據相關人士介紹,雄安新區先后與騰訊、阿裡巴巴、百度等19家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上百家高端高新企業核准工商注冊登記,儲備了一大批戰略新興產業項目。
進駐雄安的企業。李昊攝
進駐雄安的企業。李昊攝
與企業合作的模式也體現著雄安新區的創新。在雄安新區建設中,企業需要扮演三種角色,一是為政府做咨詢規劃;二是協助並支持政府的部分職能,也就是在幫助政府實現規劃的過程中承擔溝通、協調功能;三是企業的職能。
奧威大廈的安保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雖然沒聽說有外國企業到雄安挂牌,但看到過外國人跟隨清華大學的考察團隊一起來奧威大廈。實際上,從整體規劃到城鎮化改革,從植樹造林到開發地下空間,外界一直緊盯雄安建設進程。
3月22日,亞洲開發銀行表示,將向中石化和冰島極地綠色能源集團組建的合資企業提供2.5億美元貸款,用於在中國北部開發清潔的地熱能。美國彭博社稱,這是冰島方面簽署的有史以來最大的單子,將讓雄安1500萬人受益。
1月31日,在中英領導人共同見証下,英國金絲雀碼頭集團和中方公司簽署了《關於雄安新區金融科技城項目戰略合作協議》。另據英國《金融城早報》3月底報道,倫敦金融城已經和中國伙伴組建了“綠色金融中心”,該中心首先關注的項目將是雄安新區,“中國政府希望這個位於北京郊外的開發區,能成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日前,倫敦金融城市長查爾斯 鮑曼率領100多人的龐大代表團實地考察了雄安。
這種趨勢無疑會帶來人才的集中,成為雄安新區發展的一個動力。但在這樣一個充滿創新的過程中,並不僅僅是借鑒國際先進技術。若輕提到,“國外的一些技術僅僅是讓我們理解概念,但無法照搬到雄安的建設中。因為從雄安自身建設角度看,其定位就是要打造世界標准,很多理念是從0到1的過程。”
雄安新區植樹造林現場。郭媛丹、倪浩 攝
種樹搞綠化的人們。李昊攝
當地的建設者。李昊攝
正在忙碌的工人。李昊攝
這個過程很難,但記者接觸到的工作人員,無不在以創業者的心態做事,工作節奏很快,也都很拼,他們對雄安新區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有信心的不止這些建設者。“中國的國家級新區幾乎可以肯定會獲得成功。這是近些年的歷史告訴我們的。”美國《福布斯》雜志3月29日的一篇文章評出“影響未來的五座新城”,其中就有雄安。文章稱,“雄安是一座全新的城市”“將成為中國特有的經濟‘試驗’的新樞紐”。(記者 郭媛丹 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