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少數民族之一,黔西南州的布依族地區正好分布在南、北盤江之間的地帶,在北盤江中游與安順的布依族區域隔江相望,在南盤江下游及紅水河與黔南州的布依族區域相連。據2010年國家人口普查數據,貴州省的布依族有251.06萬人,約佔全國布依族人口的87.47%,其中2010年黔西南州布依族戶籍人口數據顯示為77.3萬人,約佔貴州省布依族人口的30.79%。
布依族月琴彈唱
黔西南布依族信仰比較多元化,崇信對象既有神靈和鬼靈,也有祖先神靈(如報陸陀、摩陸呷、母神、二十四聖母、十二神母和祧祭三十六神等,以報陸陀、摩陸呷、母神最為重要)。在其信仰文化中,既有傳統的儺壇信仰,也有傳統的布摩信仰,以及對於一系列自然神靈的信仰。這些信仰文化皆與民族民間一系列的祭祀儀式密切相關。比如“三月三”“ 報笨”等。
歡樂的布依族“三月三”
至今,黔西南布依族村寨中還保留著許多傳統的鄉規民約制度文化形式。如一些鄉規碑刻等文物古跡,就是布依族村寨實行鄉規民約制度的見証。此外,黔西南布依族的民俗節慶活動也形成了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禮俗貫穿在民眾日常生活之中。還有一系列的音樂藝術歌舞,其中都含有布依族民間禮俗內容的表達、傳承過程。它們與布依族民間存在的碑刻、規約制度互為表裡。
黔西南布依族傳統民族節日以農歷的歲時為主線展開,大部分都包含信仰觀念和祭祀活動。眾多的特色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也是節慶活動的內容。從活動形式看,布依族傳統體育可以分為競技型、表演型和競技兼表演型三種類型。其中,由民間信仰中禳災祈福演變而來的具有觀賞性的競技類的布依族高台獅燈舞、在布依戲中配合表演的布依族棍術、民間棋藝等,均是布依族競技體育文化的組成部分。
在節慶活動中表演歌舞是由來已久的文化傳統。所以,在黔西南州布依族村寨中“歌伴舞,舞隨歌”的生活場景隨處可見。既有代表民間音樂之柔美的布依族八音坐唱,也具備敘事特征的布依族說唱“削肖貫”。此外還有布依戲、勒尤表演、勒浪表演、布依族吹打樂、布依銅鼓十二則、布依族婚俗音樂、布依族“谷溫”、布依族小打音樂,以及來源於日常生活實踐的粑棒舞、織布舞、玩山舞、糖包舞、獅子舞、打粑舞、簸箕舞、竹筒舞、打毽舞、板凳龍舞、鐃鈸舞、轉場舞等。
布依儺戲
黔西南布依族傳統工藝文化主要表現在服飾制作工藝、建筑營造工藝、糯食制作技藝、民間樂器制作技藝和皮紙制作技藝等方面。
一套完整的布依族婦女盛裝主要包括頭帕、上衣、圍腰、腰帶、短褶裙(甩褲)、褲子(有褲則無裙)、繡花鞋等大小六件套。
布依族服飾制作工藝之一——晒布
布依族的住宅與傣族竹樓相近,但是用木頭做主結構,有干欄式樓房、平房和石板房。糧倉建造是布依族人引以為傲的古老建筑藝術,它的建筑技藝有其獨特的樣式和民族風格,有三個特點:一是倉內四周和倉底有不少透風的縫隙,有良好的防潮功能﹔二是想偷吃糧食的老鼠沒有辦法越過倉底石頭隔層這道天然的屏障﹔三是糧倉所在地與民房有一定的距離,能減少火災造成的危害。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稱,傳統農業以水稻耕作為主,糯食制作技藝很有特色。其中較著名的有五色糯米飯、獨山鹽酸菜和糯米燒窖酒等。
五色糯米飯的制作
布依族人民對銅鼓有著特殊的感情,敬若神明。布依族還有傳統的八音樂器制作技藝。此外,還有皮紙制作技藝,除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貞豐縣小屯白棉紙制作技藝外,安龍縣布依族的“竹紙”傳統手工制作技藝也是典型代表。
黔西南州布依族的口頭文學傳統文化以布依語為載體,是其文化傳承極為重要的部分。口頭文學可以歸納為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敘事長詩、民歌民謠、民間說唱和童話寓言等。其中,布依族摩經、布依族民間故事、布依族敘事詩等具有代表性。
在黔西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良好。以布依族文化為主要代表的民族文化極具特色,多彩多姿,且保存完整,是中國布依族文化區域性存續不可多得的范本,也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在山地流域性文化表現上的一個重要呈現,在人類流域性文化研究和認知以及文化多樣性表現中具有重要意義。
布依族山村中快樂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