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強國新聞

服務送上門,讓老人“宅”在家中就能養老

方經綸
2022年01月19日17:42 | 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
小字號

近期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強調,依托社區發展以居家為基礎的多樣化養老服務。“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包含了飲食起居、醫療健康、精神關懷等多方面內容,服務內容還在不斷擴增。”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老年學研究所教授孫鵑娟表示,隨著社會老齡化加深,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量逐漸增加,失能、半失能與空巢老人,更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需求者。

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我國超4000萬失能老人需要照顧。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空巢老人”佔老年人口半數以上。那麼,具體該如何讓更多的老人享受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呢?

財政補貼,讓居家養老更實惠

“調查顯示,老人對於居家服務的需求與實際獲得比例較低,究其原因一是當地類似服務的稀缺,二是人們‘嫌貴’。”孫鵑娟建議,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統資源調配、管理能力,高效整合醫療照護、居家養老等社區服務資源,井然有序地設計好各時段的服務內容與人員安排,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力物力浪費,提高服務供給的同時,降低居家養老服務的成本。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負責人李邦華曾表示,“十四五”期間,在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下,有關部門選擇了42個項目地區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通過把養老機構的專業服務遞送到家庭、遞送到老年人身邊和床邊,讓他們享受養老機構的服務。

人民網“強觀察”欄目梳理發現,上海市黃浦區依托有資質的養老服務機構推出“家床”服務,即把專業照護服務延伸至老年人家中,使老年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如同住在養老院般“多對一”的照護,2021年底,“家床”服務突破了200張。據悉,通過補貼,老人每月最低出360元即可享受“家床”服務。

“很多老人過去沒有使用過這些服務,對社會化的居家養老等服務難免有些不信任,所以不願嘗試。如果先用一些財政補貼吸引老人邁出第一步,就有可能撬動該項服務的發展。”孫鵑娟說。

社區醫院,助力“醫”“養”結合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國老齡辦)會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老年健康服務工作的通知》提出,做好老年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加強老年人居家醫療服務﹔加強失能老年人健康照護服務。

孫鵑娟認為,大部分老年人真正需要去大型醫院看病、手術、住院的時間並不算多,如果生了一些小病都要往大型醫院跑,反而對老人造成了諸多不便。所以對於居家養老工作來說,社區醫院與衛生所是一個重要資源,它們能夠解決大部分老人日常的醫療保健需求。

“全世界都在探索居家‘醫養結合’的模式。”孫鵑娟表示,未來老年人居家不僅要簡單地滿足日常需求,一定會對健康和醫療提出更高要求。全國各地已經陸續開展了“醫院入社區”“社區進家門”等有關工作。

據了解,廣東省廣州市社區建設了以上門護理服務為主的護理站,承擔對養老機構、社區托養機構以及居家老人的醫療護理服務,開展上門照料服務,推進家庭養老床位建設,由養老服務機構提供上門服務,實現適老化改造、智能化設備、專業化服務“三入戶”。

“互聯網+”,居家養老也智能

近年來,四川省正在全面實施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提質增效工程,試點建設智慧養老社區,打造居家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建立為老服務信息平台,可對轄區老年人信息數據進行採集分析﹔通過平台及物聯網等技術設備,為老年人提供急救援助、安全防護、遠程照護等養老服務。

“信息化時代,居家的智能化建設、信息服務網絡的建設,應成為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孫鵑娟表示,按照每個老人的需求,精准配置居家智能化設備、以及可穿戴智能設備,能夠幫助護理人員監測老人的身體狀況,及時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對於居家養老服務來說有很大的益處。

“老年教育是國家老齡戰略的一個重點。我相信科技產品的使用會作為老年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孫鵑娟介紹,為跟進需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社區、機構、個人志願者加入到抹平“數字鴻溝”的工作當中,教會老人使用電子設備。

但同時,孫鵑娟提醒,針對老年人的智能科技產品應注重其適用性與個性化,過度使用並不適合老年人。智能產品並非萬能,科技產品太多反而會為照料人與老人帶來新的負擔。

(責編:方經綸、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