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說》第十一期
什麼樣的故事能夠跨洋“出圈”
“中國外交故事不僅要‘高大上’,也要接地氣。” 談起中國的外交工作時,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黃日涵這樣說。在《青年說》節目中,他帶來了對於新時代國際關系的一些思考。
“這些年,中國不斷持續深化國際和地區合作,中國外交取得了積極的成績。”黃日涵告訴我們,通過多邊平台以及雙邊對話平台,我國加強了國際間合作,增進了文明對話,讓中國在國際社會的“朋友圈”越來越廣。
黃日涵介紹,亞吉鐵路是非洲埃塞俄比亞有一個非常有名的項目,其中,從亞的斯亞貝巴到吉布提,是中國負責承建的電氣化鐵路。通過建設這條鐵路,可以將埃塞俄比亞的貨物通過吉布提出海,解決當地經濟發展的問題。“鐵路通了,吉布提也獲得了和埃塞俄比亞深度合作的機會。”黃日涵說,中國正用行動來証明自身對於這些國家在建設發展中的價值。
“講好中國故事不是簡簡單單的一本書、一個紀錄片,或者說一部電影能夠改變的,它需要有更多的年輕人、有更多真實的中國故事案例來支撐它。”黃日涵認為,國外有些人對於中國的偏見,源於缺乏對中國現況的了解。所以,展示一個真實的中國顯得尤為重要。
什麼樣的故事能夠在國際傳播中“出圈”?黃日涵認為,要用所有人都能夠感受到的、不需要修飾的真實故事,這個故事甚至不需要用文字進行說明。黃日涵舉例,雲南象群北遷的國際傳播就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全世界很多人那段時間都在關注“中國象群又去哪兒了?”
在這一真實生動的中國故事背后,又展示了怎樣的中國形象?黃日涵認為,象群北遷帶給人們最直觀的反饋,就是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得很好——隨著象群的步伐,大家看到了雲南省秀麗的自然風景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並且,當地政府一路上也沒有打擾象群,反而准備了香蕉、玉米,細心呵護象群,無論是無人機的拍攝還是“游客”用手機自行拍攝,體現的都是中國西南農村最為真實的樣子,以及中國政府保護生態環境所作出的努力。
隨著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冰墩墩”火了。
“冰墩墩‘出圈’的主要原因是它蘊含的中國元素。”在黃日涵看來,冰墩墩的原型熊貓作為中國的代表形象之一在全球已經家喻戶曉,加之其飽具現代美學的外形設計,很難讓人不產生喜愛之情。
“‘冰墩墩’走向全球,也是中華文化走向全球的縮影,伴隨著我國社會與經濟的不斷發展,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中國文化元素展現在世界舞台。”黃日涵說。
除了青年學者身份外,黃日涵還是在社交新媒體上擁有百萬粉絲的知識達人。黃日涵將短視頻社交網站稱為“輿論新陣地”,他認為隨著時代的變化,短視頻傳播將成為未來海內外傳播的重點。
“短視頻或將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文化之舟。”黃日涵表示,通過短視頻,能夠真實展現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這很好地幫助了中國人認識了解世界,同時,也讓外國朋友們更好地看見中國。
黃日涵相信,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未來的年輕人會通過更加多元的渠道、手段與世界溝通,讓全世界看到立體的、可信、可敬、可愛的中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