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1月24日电(记者马义、石庆伟)皑皑白雪,遮不住油松和漳子松的苍翠。站在北票市哈尔脑乡下杖子村的南山坡上一眼望去,昔日荒山秃岭,已成为一片松林与果园交杂的花果园。
“山披新绿见黄羊”,记者近日驱车穿行在辽西山区,野兔、山鸡、狍子、黄羊等野生动物,有时会突然撞进眼帘,一些小溪从山上坡上的林地里流淌出来,在漫山积雪中冲出条条黑色水道,婉若无声的音符。
十年九旱的朝阳是辽宁省生态脆弱地区,荒山面积占全省的1/3,许多村庄被荒山包围,一年四季风沙弥漫,村民形象地说:每天吃进4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
记者到这里采访时却深切感受到,持续大规模的绿化工程,已让辽西生态发生巨变,一座座大荒山披上绿装,一个个小流域有了生态小气候,就连原来寸草不生的石头山岭,也被新栽的侧柏和油松覆盖。
伴随生态效益的显现,农民也从绿化中直接受益,座座花果园成为致富小银行。
张国富是北票市哈尔脑乡土生土长的农民,这两年他承包绿化了上百亩荒山,栽植了近万株松树和果树。他说:“种树一点儿也不亏,光这松塔一年就能有几万元收入,再过一两年沙棘和大扁杏也能看到钱了!”
在朝阳市双塔区的骆驼山子村,记者看到这里的小流域治理普遍采取“金字塔型生态果园”“沟壑渠三维梯级治理”模式,生态林与经济林以七比三比例混栽,成为集生态修复、绿色果业开发、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科技示范小流域,为辽西走廊生态建设提供了经验。
朝阳市市长王明玉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在省政府统一部署下,朝阳全面开展荒山绿化与生态工程建设,累计投入造林资金30亿元,相当于过去10年投入的总和,不仅提前完成500多万亩荒山绿化任务,使朝阳生态明显改观,而且林果业也成为农村的支柱产业,林木种苗、果品加工、林下种养等多元产业格局形成,农民致富渠道进一步拓宽,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