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命途多舛的国宝重器--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毛公鼎:命途多舛的国宝重器

2013年02月04日05:43    来源: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世界收藏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当一个收藏家开始收藏中国青铜器,那就算是步入了收藏的最高境界。我们下面提到的这件宝物,就是一件在地下沉睡了2700余年的西周青铜器。自从这件宝物出土的那一刻起,一段近百年的传奇故事就已经悄悄拉开了序幕。
它,就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西周宣王时代的青铜重器——毛公鼎。毛公鼎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7公斤。体呈半球形,立耳高大,蹄形足。口沿下饰有大小相间的单行连续式鳞纹,内壁铸铭文三十二行,共497字,是商周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然而,在世人皆叹其制作精妙绝伦的同时,毛公鼎背后还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更与金石学家陈介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本期起,“艺海钩沉”将分段为大家奉上宝鼎传奇故事,细细讲述宝鼎重见天日,曲折遇主的史实。

宝鼎遇主(一)

毛公鼎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董家村,(一传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礼村)。据说,是由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来的。古董商人闻讯前来看货,见鼎虽不大,但内壁密密麻麻的几百字的铭文,知是“宝鼎”,因为当时的青铜器不但以质、古论价,有铭文的还要按字数加价,从每字数金到每字数十金,像这样一件有数百字铭文的器物还从未见过。古董商人随即以白银300两将鼎买下,正准备把鼎运走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拦下,说这鼎位于他和董春生两家相交的地界上,索要属于他的一份,把买卖搅黄了。空手而归的古董商岂肯就此罢休,回到县上,便出资贿赂了县官,罗致了几个罪名,把阻拦卖鼎的董治官抓进了监狱,县里来了官差把鼎运往了县衙。毛公鼎被弄到县上后,这个古董商即出重金悄悄买走了。
毛公鼎出土后的第九年,即咸丰二年(1852年),毛公鼎辗转落入西安古董商苏氏兄弟之手。苏六(名兆年)、苏七(名亿年)兄弟俩在北京有家赫赫有名的古董铺“永和斋”,岐山县出土的青铜器,有好几个大件都被苏氏所得。在苏氏兄弟购得毛公鼎之前,当时在京城颇有名望的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已从永和斋不惜重金买走“腆毁”(现通称“大丰簋”或“天亡簋”),并相约日后保持信息联络。得到毛公鼎的苏氏兄弟着实惊喜,这件铜器丝毫无损,工艺古朴无华,型态凝重大方,更重要的是鼎内壁有近五百字的铭文。精于此道的苏氏兄弟马上致书陈介祺,陈接信后也马上汇来白银100两,言明以50两作为订金,50两作为运费,让苏雇车专程送来。当陈介祺第一眼看到这件宝物时,难掩激动之情,感到此宝鼎价值超出他的预想,对苏七说:“宝物无价,不能以金钱比价”,成交后又另赏苏白银1000两。至此,毛公鼎的第一个真正的主人出现了。 (未完待续)

(来源:齐鲁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