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京地区新闻媒体负责人座谈会上,南京市委书记提出“媒体曝光的问题就是整改命令”,同时表示:“一些‘自曝家丑’的报道,产生了巨大的倒逼力量,也转化为正能量。”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舆论监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不仅仅局限于爆料几个假冒伪劣商品,而是勇于揭露与不良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的执政能力缺陷、公职人员不洁作风乃至是否有人构成违纪或者犯罪的事实。没有舆论监督, “天价烟局长”、“微笑局长”等这些人物的真实面目,就无法暴露在公众面前。舆论监督并不等于娱乐新闻的爆料,不是道听途说或者三人成虎,既然是监督,就肯定有依据,换句网络上流行的语言,这个依据就是“有图有真相”。
面对监督,执政者也经历了从不成熟向逐渐成熟的转变。曾经,面对记者,郑州规划局副局长说出了“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一时间舆论哗然;石家庄市发生坍塌事故后举行新闻发布会,全程禁止记者提问,把记者当成了“忠实观众”。现在,我们听到的更多是积极的声音。随着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出台,更是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实干风”,面对媒体的态度也更加主动。
将舆论监督作为线索开展内部整顿,的确是一条进行转变政府工作作风、处理违法违纪“蛀虫”的便捷之道。不过,由此又引发了对于内部监督普遍滞后的思考。为什么要等到公务员的不法、不良行径曝光在媒体上才开始监督?笔者认为,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内部监督体系的不健全,甚至是不敢开展监督。
对新历史时期的内部监督必须有新的认识,要更新监督观念,拓宽内部监督渠道。监督需要内外互动,不应把内部监督站在舆论监督或者其他外部监督对立面。严管等于厚爱,内部监督要勇于与舆论监督比速度。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