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打牌,五局三胜决胜负!”女儿半倚在沙发上邀战。
“你不许总让妈妈帮忙,不然我不玩。”好脾气的先生提出了要求。
“那我赢了你给十块钱,输了我只付一块钱。”小丫头讨价还价。
“行,反正咱俩的‘赌资’都进入家庭公共基金,多少都一样。”先生爽快地同意了。
“当然不一样!你们大人工作挣钱多,我们小孩才有多少零花钱!”女儿一边反驳,一边开始熟练地洗牌。
“不许耍赖啊!让你妈去别的屋子先歇一会儿,每次咱俩打牌都让她搅和了,要不怎么我总输。”先生装出一副轰我走的样子,坐到了女儿对面。
棋牌活动是非常好的智力游戏,特别是对于孩童而言。棋牌很有趣,不会像学习其他科目那样,容易感觉枯燥,或是产生“必须完成任务”的压力。自己的成长就曾得益于童年棋牌活动的训练,因此特别希望女儿能继承我对棋牌方面的爱好,倒不是期望她将来也能当个冠军,只希望通过棋牌活动,促进小丫头认知领域的发展。
不过,似乎老天并没有把我痴迷棋牌的基因传给女儿,小家伙不仅对下棋兴趣不大,对扑克牌的兴趣仅限于加减乘除计算24点,其他玩法一概不碰。使用扑克牌计算24点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不过,却根本称不上是玩牌。假如女儿未来的生活与扑克牌绝缘,将会失去多少与别人交往的乐趣呀。怎么办?我不得不苦心琢磨如何“勾引”女儿对扑克牌的兴趣,期望能够利用这个寒假有所突破。
近来,我突然迷上了在家上网打桥牌,女儿一见有电脑可玩,也张罗着要学。但是,桥牌的游戏性和娱乐性显然不足以让小家伙一下子对打牌产生兴趣,很快,女儿便对牌约定、进攻防守这类词汇感到枯燥。于是,在逐步给孩子讲解桥牌的叫牌与打牌过程中,我特意教给小丫头一个比较简单的“争上游”玩法,把54张牌分为六份,一人负责其中的三份,按照一定的规则出牌,谁先出完手中的牌谁就是胜家。很快,女儿便学会了这种简单易行的扑克玩法,为了继续巩固小丫头的兴趣,自己还特意为牌局设定了小小的奖金。
开始,女儿才舍不得跟我“赌博”呢,她当然知道自己的零花钱攒起来不容易,哪能这样轻而易举就还给妈妈?后来,小家伙发现只要拽上我一起和爸爸对打,赢的机会几乎占到了95%,于是便屡屡出击,要求和爸爸玩牌。
时至今日,女儿对扑克牌的兴趣仍旧是忽高忽低,打牌时基本只满足于拿到一副好牌,却很少琢磨、计算,小家伙对牌局的兴奋点似乎永远与胜负结果而不是打法、过程相关。于是,我不得不再一次接受女儿对棋牌活动并无特别爱好的严酷现实。
还是继续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参与棋牌活动的兴趣吧。我相信,下棋打牌不仅是丰富业余生活的一项健康工具,更会对一个人养成思考的习惯起到积极作用。
下棋打牌有这么多优点,我这当妈的假如不能把自己的“超强”特长传给女儿,岂不可惜?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