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县民间文艺展演“竹马灯”。
□ 本报记者 王红军 本报通讯员 李东乾 黄学芹
2月18日一大早,利津县利津街道三里村文化大院里人头攒动,化装的、整理道具的、看热闹的,屋里屋外挤满了人。这天是村里春节送灯第一天,年前扎灯、排练都已经完成了,大伙早就按捺不住了。
三里村竹马灯表演始于清乾隆年间,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灯会会长赵振文说:“俺们赵氏祖上有人在山西做大官,告老还乡时带来一帮竹马灯表演艺人,并把这项技艺传给了赵氏族人,而‘不传外姓’的规矩一直保持到解放。”
“化完装的都过来领服装道具,根据自己的角色拿,别弄错了啊……”赵振文招呼着“勒灯”,即把灯绑在身上。
据了解,道具竹马灯的骨架用竹子扎成,并用布包裹起来,再糊上用纸剪成的鬃毛。表演时,马身和屁股绑在表演者的腰部,右手握住马头下部把手并不断前后晃动,形如人骑在马上。表演者一般由12人组成,4个番兵、4个宫女,再加上王昭君、毛延寿及俩马童。毛延寿画着“王八脸”,手持一把蒲扇,“丑态”喜人。王昭君身着五彩服,风姿绰约,娇滴可人。
约9点钟,演员装扮完成。“走喽,我们先在村里跑两圈再去送灯。”三里村支部书记王曰民招呼着大家排成两队,来到村口小广场。锣鼓声一响,立马引来众多观众。
跑灯时,头灯和七灯最关键,掌控着整个表演节奏。头灯一个手势,整个队伍在锣鼓《乱劈柴》慢节奏中“起灯”,依次跑完各个花样。整个过程时而舒缓,时而急促,伴着喧天锣鼓,表演者迂回穿插,交织缠绕,驴嘶马叫,蔚为壮观,引来一片叫好声。
送灯的第一村是邻村西綦村。刚到村口,鞭炮声响,头灯和七灯开始分列两侧倒过头来原地踏步走,后面紧跟着都倒过头来,随其后原地踏步。赵振文解释说,“有人放鞭欢迎,我们倒马回礼,这是一个礼节。每次快表演完都有一个倒马的环节,寓意马到成功。”
据村里老人讲,以前老辈们跑灯都是带戏的,但是早已失传,有人还记得一小段毛延寿的唱词和念白:特操特操那个落黄纱,胡儿胡儿骑烈马,昭君娘娘颜可夸,这毛是咋家。念白:胡儿胡靠两边,娘娘嫌你胡骚气,一个个退后去。
近300年来,每逢节日庆典,三里村都要组织竹马灯表演,每次都要报灯名。68岁的林宝斋老人还记得具体内容是:“各位同志听分明,我来给大家报灯名,一盘和气灯,二盘串道灯,三元吉祥灯,四四如意灯,五子夺魁灯,六国凤翔灯,七星宝剑灯,八仙过海灯,九条仙女灯,十面埋伏灯!这些灯没报完,那面又来了一盘灯,要问这是什么灯,三里村的竹马灯。前头跑的是鞑子,宫女丫鬟随后行,骑黑驴的是毛延寿,昭君娘娘随后行,要问这灯什么名,三里村的昭君娘娘出塞灯。说到这里算一段,打起锣鼓玩起灯。”
玩竹马灯早已成为三里村的习俗,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吃马眼”的习俗。他们扎竹马灯时,用鸡蛋壳做马眼,鸡蛋清糊马鬃毛,“吃马眼”就是吃剩下的鸡蛋黄。竹马全部糊完后才能吃,以示庆贺。但“吃马眼”不是谁都能吃的,只有长辈、老人和扎竹马的人才有资格吃,一年只有一次,村里人都把此看成重要礼遇。
“以前玩灯的花费都是一家一户凑起来的,现在好了,政府鼓励,村里支持,还被认定为东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振文笑着说,“我们一定要把俺村的竹马灯传承好。”但他也有一些担忧:“会扎灯的人越来越少了,剩下的多是年过花甲的老人。还好,现在不少孩子开始对竹马灯感兴趣了,每年都培养几个小演员,演出时大家轮番上场。”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