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伟锋 柳德新 通讯员 杨勇兵
2008年2月,本报在中央1号文件宣传报道中,派出记者来到祁阳县八宝镇古桥村采访,并以《农民乐种双季稻》为题予以报道:“全村仅310亩水田,而今年与银光粮油公司签下的早稻优质稻订单即达240亩,几占总面积的80%。村民李敦云走在四四方方的田垄上,扬了扬手里的订单,朴实地说,农民是现实的,只有到手的钞票多,才会多种粮……”
2月24日,记者回访古桥村。当年的李敦云,今年已是71岁高龄,身体健朗的他仍然在种田,而且把在外打工的大儿子、三儿子也喊回来,种自己的田。
“早几年种了7亩多,但今年没有那么多了,只有自家的2亩多一点。”在李敦云家,他跟记者聊起种田的事,心有遗憾,“原来承包了别人的田,今年他们都收回去自己种了。”
出现这一变化,缘于种田效益好。当过10多年村支书的李敦云,心中有本种粮的账。
“现在国家政策好,对种粮支持很大。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这3项加起来,每亩田可拿到110元左右。”李敦云扳起指头算起账,“记者同志,你说,这样好的事,什么时候有过?”
“还有,种双季稻的话,另外有双季稻补贴。以前是每亩补贴26.6元,今年提高到了58.8元。这么算来,农民种粮,每亩可从国家获得将近170元的补贴。”算到这里,李敦云提高声调说:“种自己的田,国家给钱,哪有不种粮的道理呢?”
“粮食销路好吗?”记者问。
“好,好得很呢!种子还没下地,就有公司下订单收购了。”李敦云告诉记者,“天龙”、“银光”两大米业龙头争着在村里建基地,鼓励村民种植优质稻。一到收割季节,他们就到田间地头来收粮,有多少收多少,根本不需要弄回家。价格很优惠,去年早稻收购价,每50公斤就到了130元。以前,很多人不愿意种田;现在很多村民都抢着自己种;村里310亩水田,全部都种上双季稻。“实惠多,当然多种粮!”李敦云爽声笑道。
行走在古桥村,只见农田成方、水渠通畅,机耕道直通田间地头……村支书杨晓纯告诉记者,早几年村里搞农业综合开发,国家投资修建机耕道、疏通灌渠、修建堤坝,种粮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现在种田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耕整机、插秧机、收割机在村里轮流转,病虫害防治也是统一搞,农田灌溉是“一把锄头管到底”,种田不再是劳累活,种粮也有好效益。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