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全国网媒记者歌乐山渣滓洞 重温红岩精神

2013年09月24日17:14    来源:长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全国网媒记者歌乐山渣滓洞 重温红岩精神

  长城网重庆9月24日电(陈朋妹)以江姐为代表的红岩英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美丽重庆非去不可--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重庆行"采访团走进位于歌乐山的渣滓洞,重温了这段历史。

  渣滓洞原为人工开采的小煤窑,1920年由程尔昌创办,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此煤窑系土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位于歌乐山下,建于30年代。由于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沟,地势险峻而隐蔽,因此在1943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该煤窑,设立看守所,将白公馆的政治犯全部迁于此关押。

  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1947年4月曾一度关闭,同年12月又重新开始关押犯人。看守所外院墙上写有用来"同化"特务的标语--"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命令重于生命,工作岗位就是家庭"以及国民党党员守则。在内院墙上写有用来"分化"瓦解革命者的意志所写的标语--"青春一去不复还,细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勿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尤"等。

  渣滓洞看守所主要关押的是"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案、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如江竹筠(红岩小说江姐的原型)、许建业、何雪松等。关人最多时达三百余人。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仅15人脱险。

  1963年渣滓洞看守所复原修建,对外开放。1988年成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长城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