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2月27日电(记者 袁孟秋)为了解“舌尖上的浪费”的现状、成因及公众意见,人民网调查专栏《态度》联合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大规模民意调查,从2月1日开始至15日结束。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外出就餐时平均每餐浪费的食物价值约占全部食物的13%,“面子”文化和“怕麻烦不打包”是家庭、亲友聚餐和商务宴请浪费的主因,“不花自己钱不心疼” 和政府问责不到位是公务吃请浪费的主因。受访者普遍认为,媒体引导合理消费、高级干部和大企业负责人带头节约和落实政府问责制度,是减少浪费的有效对策。
注:上图中的百分比指的是城市居民外出就餐时平均每餐浪费的食物价值占全部食物的比例。分地区看,东北地区比西部地区浪费程度严重。
注:上图中的百分比指的是城市居民外出就餐时平均每餐浪费的食物价值占全部食物的比例。分城市类型看,一般地级市比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浪费程度严重。
浪费程度:东北地区比西部地区严重,一般地级市比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严重
本次调查的线下部分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朝阳、吉林、哈尔滨、苏州、绍兴、合肥、济南、洛阳、武汉、广州、永州、西安、成都、昭通、庆阳共20个城市展开,调查对象为城市市区18周岁以上常驻居民。
本次调查显示,东北地区外出就餐浪费食物的比例最高(16.8%),西部地区比例最低(8.3%)。一般地级市浪费现象最严重,每餐平均浪费比例为14.7%,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每餐平均浪费比例均低于10%。在所调查的省会城市中,哈尔滨浪费比例较高(12.6%),西安和成都浪费比例较低,均在8%以下。
为什么剩菜?“讲排场”和“缺乏经验,点餐过量”是主因
家庭聚餐、亲友聚餐和商务宴请中,分别有35.0%、30.3%和30.1%的受访者表示因“缺乏经验,点餐过量”导致浪费。商务宴请和公务吃请中,表示因“讲排场”而导致剩下饭菜的受访者分别为44.2%和60.1%。除了“讲排场”,“不花自己钱不心疼”是公务吃请浪费的另一大原因。亲友聚餐中,近五成受访者表示是由于“习惯多点些,不剩就没吃好”。
为什么不打包?好面子、怕麻烦和从众心理
本次调查显示,家庭聚餐打包比例最高(73.5%),商务宴请中打包比例最低(21.6%)。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节约意识随之增强,31~50岁人群打包的比例较高。打包的习惯与文化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文化程度越高,打包的比例也越高。此外,女性比男性更习惯打包。
亲友聚餐和商务宴请中,分别有48.4%和54.3%的受访者表示因“不好意思”而不打包,家庭聚餐和亲友聚餐中,分别有46.2%和41.8%受访者认为“打包太麻烦”。商务宴请中30.9%受访者不打包的原因是“别人都不打包”。
受访者认为:商务宴请、公务吃请浪费最严重
受访者中,九成认为商务宴请和政府公务吃请浪费最严重,八成认为减少浪费可节约种植粮食的土地资源和减少粮食进口量。值得注意的是,近三成受访者认为中国不存在粮食紧缺问题,错误认知率较高。
中央发出厉行节约的号召,对减少公款吃喝作用如何?居民评价不一。认为“作用很大”的受访者为47%,主要集中在北京、济南、武汉等城市。持“作用不大”和“没什么作用”看法的受访者为53%,主要集中在哈尔滨、绍兴、合肥等城市,并认为关键是监督不到位和惩罚力度不够,完善并落实政府问责监督制度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建议开展“少点一份菜”运动
本次调查中,“媒体引导合理消费”、“服务员对点餐量提供合理建议”、“高级干部和大企业负责人带头节约”三种对策的支持率均在96%以上。出台“减少浪费食物”相关法律规定、饭店推出“半份菜”、建立食品节约基金、适当奖励“光盘”顾客等对策的支持率也在80%以上。
同时,在调查中也有受访者提出开展“少点一份菜”运动,即点好菜后有意识去掉一份可要可不要的菜,主动减少或避免无意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