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著名的铁道工程专家、综合优化工程决策原则的创立人,是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呕心沥血的教育家和淡定睿智的社会活动家,是历尽磨难赤诚爱国、学贯中西润泽后人的高尚学者。
他是王柢。10月8日,103岁的岁月之河流到尽头,为他跨越百年、波澜壮阔的一生划上了圆满句号。
精忠报国
深秋之夜,万籁俱寂。在西南交大教师楼的一房间里现出微弱灯光,伴随啪啪啪的声音一直响到深夜。一位老者,俯身在一台老式英文打字机前,凝神聚气地敲击着键盘。5年来,多少个不眠之夜,老人不倦地思索着、敲打着,随着键盘的千万次跳动,一页页创新的思维在不断延伸……
此时的王柢已90高龄,而他生命的时钟仍在高效旋转。
王柢,字伯柢, 1911年出生于北京,先后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师大附中和清华大学。
1935年,他参加浙赣铁路江西段的修建工作。3年后,为支援抗战,他奉调参加湘桂铁路和滇缅铁路的修建,参加中印输油管工程建设。10余年里,王柢从事铁路选线等多项工程建设,当时国家经济落后,物资十分匮乏,要求设计人员在困难条件下,做出切合实际的结构设计,在复杂地形中定出合理路线。他脚踏实地、艰苦创新,很多工程都成为范例。
1944年,王柢申请赴美留学,大学毕业10年后,他以全国第一的骄人成绩考取公费赴美深造。在美方迎接这批学生的欢迎会上,宣布的第一件事即王柢的身份改为研究员。在美期间,他成为美国工程师协会终身会员。
1946年,王柢回国后,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材料试验所所长。
1948年下半年,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决定先将材料试验所迁往上海,待接收进口仪器设备后一同迁往台湾。王柢虽两次奉命去台选址,但他始终有一个信念:要把材料试验所留在大陆!他冒着生命危险,有意拖延时间,在好友和同学的帮助下,将仪器设备隐藏在中央研究院冶金研究所的深院内。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材料试验所终于保住了。 “内心的解脱和兴奋,一生罕有。”他主动去军管会,申请接管。在移交工作完成后,王柢无比轻松地说:“自问,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材料试验所的同仁们。”
为国立论
自1949年起,王柢应唐山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前身)土木工程系主任顾宜孙教授之邀前往执教,担任铁道系首任系主任,为共和国培育铁道站场设计栋梁之才。
铁路建设耗资巨大,线路设计方案恰当与否,对国家经济影响很大。王柢做过估算,某些工程的浪费、抢修与耽误生产,蒙受的损失最少50%。
王柢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主张,铁路工程建设应结合中国实际,采取科学定线坡度和曲线标准,制定符合自然条件的铁路技术政策、制定工程建设道德与法律规范。上20世纪80年代,王柢提出综合化优质工程决策原则与方法。该方法的应用,在铁路工程中,将动力性质与铁路技术标准等主要设计变量的经济关系,考虑环境破坏的概率,推导成不同地形分类随运输量而变的简化使用数学模型。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优化方法解出铁路的设计量,这是国内国外从来无人提过的一种新的铁路工程决策科学方法,对我国工程决策纳入科学化轨道做出了贡献。
1983年,美国铁路工程师协会代表团来华访问。作为美国铁路工程师协会老会员,王柢参与该代表团与西南交大的交流会。王柢在会上首次提出综合优化的概念。他连续多次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系列论文,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高度评价。
1985年筹建的侯马到月山铁路,地形复杂、工程难度很大。铁道部请王柢来到施工现场。当时的项目预算是不得超过20亿元。可论证多次,设计预算都是22-23亿元。经详细勘察,王柢根据综合优化理论提出“以牵引力与线路优化的取值来做设计”,王柢提出的方案修改设计作出预算,结果为19.5亿元。事后经详细计算,又降至19亿元以下,为为国家节省了近3亿元投资。
我国中西部地区多山,新线建设采用优化决策原则不仅能够节约大量投资、缩短工期,而且能提高安全度,利于环保。王柢主张在今后定线决策中推广应用综合优化理论。为此,他不顾85岁高龄,昼夜兼程,奋笔疾书,撰写出了他最后一本英文专著《工程决策中的综合优化》(Synthetic Opimization in Engineering Decisions),并于2002年获出版。在2009年,他近100岁的时候,另一部英文著作《坚持科学决策兼谈铁路设计理论与教学改革》由美国纽约柯捷出版社出版,并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登陆。
岁月如歌。一部部专著耸立在老人的书斋前,使他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折射出绚丽的光辉。
学界楷模
作为杰出的教育家,王柢从1946年归国直至退休,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了数十年,倾尽心血培养了好几代优秀工程专家,桃李满天。作为为西南交大学术和学科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王柢是西南交大学界楷模中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们确立的西南交大学术精神和精髓,至今感召和引领着后来人,并为西南交大成为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9年,中国的铁路通车里程不过3万公里,新中国成立后,修建铁路的高潮必将到来,铁路设计人员的培养,迫在眉睫。王柢首次在土木工程系开设铁路站场课程。
铁路站场作为一门课程,在当时中国的工科大学还没有开设过,更谈不上现成的教材,教学内容全靠主讲教师收集资料和撰写。除英文资料外,还有前苏联的俄文资料,王柢边学习俄文、边翻译、边撰写。经过尽心竭力的艰难探索,教学成果显著。
王柢开设的铁路站场课程有3个特点。对比中美铁路,材料多选自他亲眼观察并经过研究的美国车站,强调新中国国有铁路的宏观经济原则;对于美国与前苏联驼峰站场设计,说明工程设计中的浪费因素;既采纳外国优点,又不盲目照搬,奠定我国站场设计的基础。
与站场有关的课程还有都市规划课。王柢讲授的规划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1950年毕业的冯焕说:“我在校4年中,只有这门课完全听懂、完全吸收。”宋教吾说:“他讲的都市规划课,正是铁路设计者需要懂得的规划原理。”
当时的唐院铁道工程系不仅在铁路上是一流的,在全国的铁道工程系中也是佼佼者。王柢在自己所任专业课中,对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概念,如列车运动与运营消耗的动力物理学原理,桥梁设置的水文与概率原理以及工程方案的经济评价原理,要求学生必须透彻理解。上世纪60年代,王柢多次带领学生在暑假期间进行铁路勘测,观测地形差异、了解地形条件与定线原则和技术标准的经济利益关联,以及改变设计方案、节约工程量和订正错误的运量要求等,学生反映收获很大。
地学学院的刘文熙教授当年也是王柢的学生,“他讲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句句有内容,十分精炼,一节课讲下来,看看教材,却有一二十页之多!”
唐山工学院历经风雨,宣布后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王柢始终在此执教。他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副主编及铁路工程篇主编,以其杰出的研究成果,拓宽和丰富了学科视野和服务领域,受到国家出版署表彰,并多次受到四川省、铁道部和铁道学会的表彰,成为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
追求科学
王柢早在1955年加入了九三学社,是为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顾问,他一直把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作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视九三学社为心中的精神家园。他爱国爱民,热爱九三,直到99多岁高龄,还以对经济发展政策规划高度的敏锐性和前瞻性,向九三学社中央提交参政议政建议。
早在1997年,王柢就根据多年研究与实践,在对我国的国情、铁路规模和运输能力等问题详尽调研分析后,提出了“高速铁路与其建设的条件”建议书。建议书从目前我国铁路需要回答的问题、高速铁路建设的前提和准备等进行了详细论证。
2004年,王柢致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曾培炎——《消除浪费按三个代表走科学决策道路——为铁路建设技术决策进言》。信中说:“查40多年铁路建设中的浮夸、浪费与破坏环境已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相当少建4000-5000公里铁路,多处地质隐患,推迟国家建设,铁路亏损……”信中针对铁路建设中存在问题提出中肯建议,“尽快改变工程旧体制,大力纠正浮夸风,实行科学优化的决策”。信中的字迹已经不甚清晰,看得出老人提笔颤抖的痕迹,但他仍然提出多项建议直抒胸臆。“愚已年老,本不必过问世事,不过铁路建设40多年以来的做法影响综合国力与长期发展前途太大,直言不得不吐……”
言之凿凿,一颗爱国忧国之心跃然纸上。
2005年,王柢致信时任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力陈我国铁路建设中“太浪费、太缓慢、太破坏环境”的现象,详尽分析造成这些失误的主要原因以及积极建议。卢春房在回信中“深为王教授的爱国爱路热忱所感动,亦对王教授的渊博学识表示崇高的敬佩之情”,同时表示将与同志们认真研究王柢的建议。
王柢对九三学社怀有深厚的感情。在他家客厅中央,高高悬挂着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手书的“和而不同”四个大字,这是2010年5月,在王柢百年华诞的生日庆典上,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主委戴晓雁亲手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客厅还悬挂着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2010年10月10日读了王柢的诗集后手书的感慨:“沧桑百载,吾社之光;奉献为国,骥志未央;诗笔如摄,本真留香;敬寿耄贤,松柏无疆。”今年春节九三学社成都市委机关负责人去看望王柢教授时,他语重心长地叮嘱“一定要把九三的事情办好!”
王柢以自己一生的身体力行和积极参与,向祖国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不论是在国难深重的旧中国,还是在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他对真理的追求,对祖国强盛的愿望,对民主与科学的信念,都化作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示了九三人“民主风、科学神、赤子心、人情味”这样一种大境界,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