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强国社区

人民网强国论坛调查专栏《态度》第五期调查结果发布

调查显示:超三成民众关注或参与过网络骂战,但恶语相向者极少

2013年12月20日17:30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 杨鸿光 袁孟秋)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信息获取及社会交往渠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其开放性、隐蔽性、无约束性、虚拟性也易导致道德失范如人肉搜索、传播谣言等现象的发生。民众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网络社会中的道德状况?近日,人民网强国论坛调查专栏《态度》联合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对此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约五成民众认为当前社会网络公共道德整体水平一般,“在社交媒体中骚扰他人”被视为最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超三成民众关注或参与过“网络骂战”,但恶语相向者仅为极少数。针对网络谣言的泛滥,五成民众认为网民在传播信息前有求证其真实性的责任。[相关链接:网络调查问卷]

    注:对不道德严重程度进行赋分,非常不道德=5分,比较不道德=4分,轻微不道德=3分,一般/不置可否=2分,没有不道德=1分。

    “在社交媒体中骚扰他人”被认为最不道德

    本次调查中,约五成民众认为当前社会网络公共道德整体水平“一般”,认为 “比较好”和“比较差”的各占25.4%和24.3%,差别不大。

    “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无约束性、虚拟性容易导致道德失范”以及“自律性差”,被认为是导致网络不道德行为的两大主要原因,分别有六成的受访者赞成上述两个观点。另外,“网络社会监管的立法不完善”和“缺乏有效技术手段”也被认为是造成网络不道德的重要原因,分别有44.8%和38.5%的支持率。

    哪些行为在网络世界中最不道德?调查显示,“在社交媒体中骚扰他人”被认为最不道德;其次是“使用盗版软件”;“浏览或与朋友分享色情内容”以及“对新闻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这两项行为被认为处于“一般”和“轻微不道德”之间。

    五成民众认为网民在传播信息前有求证其真实性的责任

    互联网信息来源广泛、更新速度快,一些虚假信息的蔓延和传播几乎不可避免,这些传言轻则影响他人名誉,重则引发社会恐慌,造成恶果。那么,只要传播了虚假信息,就一定违背道德吗?民众对此意见不一。

    受访者中有69.4%表示“明知是虚假信息还传播”不道德。分别有73.2%和64.0%认为,“编造虚假信息并转播”和“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无论是否造成严重后果都不道德”;26%认为“不知是虚假信息而传播,不违背道德”。同时,超五成民众表示,“对信息的真实性不加求证就传播”是不道德的行为。

    以上数据表明,是否“知情”,只是判断一个网络用户传播虚假信息行为违背道德与否依据之一,人们对网络用户本身肩负着的信息核实责任,也有着一定的道德要求。

    超三成民众关注或参与过网络骂战,但恶语相向者仅为极少数

    社交媒体的勃兴为网民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但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无约束性、虚拟性却容易使平和的讨论演变为几个意见各异“阵营”之间的“对决”,方舟子质疑韩寒、冯小刚怒骂孙海英等事件中,当事人及其背后的粉丝团一度在微博上针锋相对;但是,有多少网民真正关注乃至参与到网络骂战中?本次调查发现,六成民众对网络骂战“不参与也不关注”,26.3%的人会持续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网络争论,仅有一成表示参与过网络骂战,这其中,只有极少数(2.2%)承认自己在骂战中曾对他人恶语相向。

    微博大V的微博言论有着一定的公信度

    在网络上,微博大V粉丝众多,其发布的微博内容经常得到大量转发,有时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舆论。假如其言论失实,负面效应可想而知。在民众心目中,微博大V的言论可信度有多高?调查显示,对微博比较了解的受访者中有五成左右表示自己对微博名人或加V用户发布的微博“比较信任”,48.3%表示“部分信任”,26.5%的人表示“一般”,持“不可信”或“部分不可信”态度的受访者为23.8%。调查结果表明,微博大V的言论在网民心中有着不俗的公信度,如何保证微博言论的真实性,不误导民众误导舆论,是微博大V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责编:袁孟秋、杨鸿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