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哈尔滨市把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加强领导,真抓实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林铎同志挂帅担任市志愿服务总队名誉总队长,希斌市长亲自担任总队长,市文明委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将其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重要载体狠抓落实。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市)主要领导也高度重视,并且身体力行带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力地助推了我市的志愿服务工作。
一是阵地队伍发展快。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已超过100万,占全市建成区人口30.85%,远远超过文明城市测评8%的工作标准。全市648个社区和各级文明单位全部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队),年开展志愿活动27000余次,累计为社会提供580万小时注册志愿服务,志愿者注册率、动员率分别达到30%和50%,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在此基础上,我们实施了“志愿服务13810工程”,即,明确了志愿服务1个规范化流程,推出了社工+志愿者、活动+项目、动态+常态志愿服务工作3种模式,制定了8项志愿服务制度,提出了10条志愿服务站(队)标准。为加强阵地建设,我们辟建全市首个志愿者广场,广场占地1.6万平方米,建设有志愿服务标识纪念碑,大型志愿服务公益广告宣传栏等配套设施。建立关爱空巢老人学雷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雷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学雷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关爱残疾人学雷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等四个学雷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构建活动、基地、项目、岗位“四位一体”常态化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项目对接提供了具体实现方式。
二是活动载体接地气。全市精心组织开展爱心文明哨、志愿服务爱心大集、妈妈教我过马路、楼道微信群等一大批接地气、顺民意,群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活动。以春夏秋冬四季送爱心为主题,先后开展“情暖冰城职工志愿服务爱心大集”、“学雷锋志愿服务暨巾帼助困助弱爱心大集”、“助残爱心志愿服务大集”和“中国梦、冰城梦、青春梦”青年志愿服务爱心大集。全市5处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和市志愿者广场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50场双休日志愿服务现场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全市30处主要交通路口实现了志愿服务队冠名包保,从3月份起文明交通引导志愿服务活动已经形成常态化。另外,在春节、清明、端午等重要的节日以及特殊极端天气,我市志愿者的作用更加显现,迎战暴雪时有志愿者、端午踏青捡拾垃圾有志愿者、街头献血车中有志愿者、“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时尚活动和湿地节开幕式有志愿者。可以说,哪里有困难、哪里需要帮助,志愿者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志愿者已经成为我市维护城市秩序、倡导社会文明风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三是立足社区惠群众。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都生活在社区,所以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做到位,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社区各项志愿服务制度。按照中央文明办的要求,建立注册、对接、培训、记录、回馈、保险、社工带志愿者、党团员带头做志愿服务等制度。充分发挥社区专职工作者熟悉社区基本情况,了解社区弱势群体需求,掌握专业技能和方法等方面优势,推广“社工+志愿者”的运行方式,为每名社工固定联系5—10名志愿者骨干,发动组织志愿者在社工的带领和安排下,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形成“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工”的服务格局。善于借助外力开展工作。发动驻区企业、文明单位、学校,特别是具有专业技能人员的骨干作用,成立不同种类的专业志愿服务队伍,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开展项目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力推进党员到社区报到志愿服务。组织各级各类机关大力推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立足岗位学雷锋,走上社会学雷锋,发挥党员的示范引导作用,到社区报到当志愿者,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核心和骨干力量,协助社区开展帮扶困难群众的志愿服务活动。从陪同空巢老人唠唠嗑、帮助残疾朋友跑跑腿、照顾一下放学后家中无人看护的孩子等等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志愿者又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身边,将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四是礼遇先进措施实。激励回馈志愿者不能狭义地看成表彰奖励,为他们颁发个证书、带上红花就完事了。必须大张旗鼓地激励、回馈志愿者,让志愿者在社会上享有其他人不曾有的优待和礼遇。为此,我们把优秀志愿者列入文明市民、杰出青年、道德模范、优秀公务员、年度感动人物等个人荣誉表彰范围,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各级各类文明创建及文明单位评选的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旅游、交通、城管、金融等有关部门,在志愿者升学、就业、就医、出行、娱乐、休闲等方面正在研究制定相关公共政策和优惠措施。比如,教育部门可以考虑在升学时为优秀志愿者加分,组织部门招考公务员时优秀志愿者可以考虑优先录取,交通部门可以考虑让优秀志愿者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金融部门可以可以为优秀志愿者出台信贷优惠政策,相关部门可以为志愿者购买必要保险、组织身体检查,定期组织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队伍骨干赴先进地区和城市交流、学习等等,通过建立完善回馈嘉许制度,引导在全社会树立“有时间去做志愿者,有困难区找志愿者”志愿服务意识,形成好人有好报、德有所得的鲜明价值导向,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