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2日电(张娅喃)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们借此之际缅怀先人,祭奠祖先,同时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本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你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和定义吗?你知道“寒食清明”的来历吗?你对清明节的风俗活动知道多少?今日上午,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地名学会副理事长、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规划学会、道教协会理事薛理勇做客“清明话传承”系列微访谈,共话清明节的文化味。>>点击进入微访谈回放
清明节的定义从本质上来讲属于一个农业节日,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郊游。薛理勇介绍到,清明的风俗活动主要是扫墓和踏青。踏青包括放风筝、荡秋千、吃青团。这是一种追思、祈祷,也是一种文化。清明节是感恩祖宗的一个特定节日,同时也是感恩先烈和先贤的日子。
提起清明,必定会想到“寒食清明”这个词。寒食,顾名思义是冷的食物。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节日,在冬至以后的第105天,或第106天,而这个时间恰好是清明这一天。“中国古代经书礼籍里很多谈到风俗,基本上是开春的三个月,禁止猎杀。我的理解为初春是动物发情和生殖的季节,所以禁猎杀就是杀死一只鸟可能殃及一窝小鸟,杀死一只禽兽可能殃及几个胎儿。出于敬畏,清明禁猎猎杀”,薛理勇说到,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都有在春天禁火的风俗,从民族学的角度来讲,以前是对神的敬畏,现在是对自然的敬畏。
目前,节日消费攀比之风盛行,文化商业化,节日市场化,文化味淡了,金钱味重了,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节日更有文化味?薛理勇认为,现在很多节假日推出的食品往往都是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下形成,做成产品成为节日属性。包括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我觉得如果没有商业的助推,传统文化很难长期维系下去,月饼也可能就是一块甜点,一块大饼,所以商品对传统节日的弘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对商业活动适当节制,不能过了头,还是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不要使传统文化变了味。”
如今每年清明,大量的扫墓大军从城里向墓地出发,对交通和出行安全带来很大的压力。薛理勇对此建议,清明不止是短短的几天,而是包括清明前的十几天和之后的十几天,古人对清明扫墓不局限于一天的时间。“扫墓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墓上枯萎死亡的树木清除,清明前后都可以补种一些植物,所以古人并没有把扫墓定为清明这一天,后人误解,认为清明扫墓就有一天,把清明这一天叫正日,其他日为副日,这概念实质上是没有的。我们现在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希望从观念上甚至从科学上理解。”
相关链接:【清明话传承】系列微访谈